\
從臺灣到美國參加盛會,當然要請問David一些時間管理的問題,開場前我就把握時間和David合影,之后每節(jié)下課也跑去問問題(午餐我們也在同一桌吃呢),真的是收獲良多。今天主要介紹的是,我從課程中學到的重點內容大綱,之后會有一系列的文章說明細節(jié)。 (1)Mind like water Mind like water形容的是,我們架構好時間管理系統(tǒng),而且持續(xù)不斷維持系統(tǒng)后,可以達到的心態(tài)。 Mind like water指的就是,有任何事情發(fā)生,我們能夠以合適的方法及情緒來回應,永錫覺得這樣一種心境,有點像中國的中庸精神,只是GTD運用西方的方法論,運用實際的工具及流程。東方則以禪坐、冥想等方法,讓自己直接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比較是直觀的方法。 (2)五個流程 有點驚訝的是,David Allen幾乎更改了所有GTD流程的名字,現在五個流程的名稱是Cleaning, Clarifying, Organizing, Reflecting, Engaging,除了Organizing維持舊的名字,其余都改變了。 我也跑去問David,他說新的名詞,代表了更多的意思,例如 Engaging,字義代表著嚙合的意思,對照以前的用字Doing,Engaging這個用字,讓規(guī)劃的行動和實際執(zhí)行兩者有更加緊密的連結。流程的術語改變,讓時間管理系統(tǒng)update,能夠更加的高效。 以前永錫認為的任務清單,就是和行動緊密結合的樹枝狀的規(guī)劃,但是David卻說,任務清單就像是index,只是讓任務及更高高度的檢視,有一張一覽表,以利每周檢視,他也在研習會中一直強調每周檢視(Weekly Review)的重要。 不同于許多時間管理軟體的的設計(Bonsai、Lifebalance、iGTD等),試著把所有的任務及其相關任務行動都整合在一起。David告訴我(呵呵,永錫上課時聽的有點懷疑,下課還跑去問他),他每周檢視一次任務清單,并決定下一步行動,并加到下一步行動清單中。也就是說,他雖有這兩個清單(任務清單,下一步清單),但是兩者都是獨立的清單,并沒有用一些復雜的軟體將兩者整合在一起。 簡單常就是最好的方法,上完課后,永錫也開始嘗試列一份完整的任務清單,并做好每周檢視的工作,這一部份,等有了比較具體得心得結果,再和大家報告。 以前看書時,總覺得六個高度檢視的部份很模糊,這次上了課才表較了解何謂六個檢視。David要我們每周一次(或更久的周期)檢視較高的高度,并將檢視后的想法,加入任務清單中執(zhí)行。也就是說,每周檢視時,不僅只是檢視任務清單,更要定時更高的高度(每月檢視角色責任范圍,每季或半年檢視每年計劃等)。 雜事是外界環(huán)境給我們的刺激,六個檢視高度則是找出內心的渴望及愿景,將兩者整合到我們的行動清單之中,因此在執(zhí)行時便能不忽略現實環(huán)境,也不放棄自己夢想,兼顧執(zhí)行力及愿景力,讓下一步行動的力量發(fā)揮到最大。 ps. 上圖是以不同高度檢視我家的位置,是不是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呢?(來源:google map ) 五個流程,代表水平檢視,著重在控制,六個高度,代表垂直檢視,著重在厘清想要的結果(愿景),一個是橫軸,一個是縱軸,整合成自我管理的矩陣,這個矩陣,就是我們的Roadmap(道路地圖)。 這個地圖,有外界環(huán)境的因素,也包含了自我的夢想實現,落實到一個個的下一步行動執(zhí)行,這也是David Allen所說得跑道(Runway)管理。我們每天工作及生活時,隨時有這份下一步清單在身邊,就能讓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不急不徐,Mind like water,對事情做出合適的反應,達成較好的工作成果。 除此之外,David在課堂上也分享了許多的工具,例如收件匣(皮包中有紀錄雜事的小冊及伸縮筆,如上圖,我也買了一個)、快速歸檔的實體檔案系統(tǒng)等。都是能增加生產力的工具,讓永錫大開眼界。 我也體會到不僅是把虛擬的念頭,雜事、愿景管理好,行動工作站(家中、辦公室、行動時的公事包等)也要有合適的工具及流程,讓我們能更加專注在事情的處理,而非把時間花在找尋不見的資料上。 結語 這節(jié)課上完后(2/26),我每天復習上課的講義,覺得每天都有不同的收獲,覺得這次到美國上課真是正確,未來,永錫也會持續(xù)分享課程的心得,還請期待。 延伸閱讀 David Allen公司網站 The Roadmap課程的介紹 |
|
來自: digman2005 > 《G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