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古為今用---學習漢唐經典策論
現(xiàn)在的申論其實就是從古代的策論演變,不過古代策論沒有現(xiàn)在申論的要求那么多,如概括內容、分析問題等前面二題,因為那時根本沒有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的信息??脊僦苯泳桶颜擖c給你端出來,讓你自己發(fā)揮。這樣確實為漢唐選拔了一大批人才。只是后來明清時,思想僵化,弄成了八股,使科舉走進了死胡同。古代的策論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申論考試的第三項文章。策論,是從漢代興起的。漢代考生賈誼、以一篇治安策,獲得了漢文帝的賞識,從而青云直上。 治安策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呼!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黃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會,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呼!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恩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虖?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征矣,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后反。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曩令樊、酈、絳、灌據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之計不萌,細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后世誦圣。壹動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病非徒腫也,又苦跖盭。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惠王,親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腫也,又苦跖盭??赏纯拚?,此病是也。 論貴粟疏 以文取勝,晁錯是漢代繼賈誼之后第二人,其思維清晰,層層深入,例證、引證、反證,洋洋灑灑,才情略見一斑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晁錯是也!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 諫太宗十思疏 此篇不是應試文,但也屬策論,即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千古明相---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觀點鮮明,旁征博引,談古論今,問題分析透徹,措施單刀直入,好文,值得學習! 臣聽說:若要樹木長得高大,先要鞏固它的根本;若要河水流得長遠,先要挖深它的水源;若要國家長治久安,先要積累朝廷的德義。水源不挖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長遠,根本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深厚卻想要國家治理,臣雖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聰明的人呢?人君身居帝王重位,擁有天下最大的權勢,將高與天齊,永遠保有無盡的福祉,如果不知道在安逸的時候考慮到可能發(fā)生的危險,用節(jié)儉來革除奢侈,不能厚積德義,不能克制私欲,這也就和伐去樹根卻要求樹木茂盛,堵塞水源卻要水流得更長遠是一樣的。 所有的帝王,秉承上天偉大的使命,莫不是憂患深重時德義彰明,功業(yè)成就時德義衰退;有好的開始的實在很多,能持續(xù)到最后的卻很少。難道是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成卻很困難嗎?當初創(chuàng)業(yè)時,能力綽綽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卻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竭盡忠誠地對待屬下;一旦得志成功,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能夠竭盡忠誠,就是北胡南越疏遠的人都會休戚與共;若是傲視他人,就是骨肉親人也會成為漠不相關的路人,雖然用嚴刑峻法來督正,用威嚴震怒來恐嚇,人民最終也只是茍且求免刑罰而不是感懷仁政,外表恭敬卻不是心悅誠服。怨恨不在它的大小,可怕的是民心的向背。人民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應該非常謹慎;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跑的馬車,這種危險性,可以疏忽嗎? 做人君的,見到可愛的事物,就該想到以知足來警戒自己;將有所作為,該想到以知止來安定人民;擔心權位高而危險大,就該想到以謙虛來修養(yǎng)自己;懼怕自滿驕盈,就該想到江??梢匀菔芩泻哟ǖ牧髯?;喜愛打獵游樂,就該想到應該一年以三次為限度;憂心松懈怠惰,就該想到自始至終都小心謹慎;顧慮上下隔閡受到蒙蔽,就該想到虛心接納屬下的諫言;怕有奸人進讒言,就該想到端正自身來斥退壞人;施恩于人,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心喜而胡亂賞賜;處罰別人,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濫用刑罰??偫ㄟ@十種反省的工夫,發(fā)揚那九種古來的美德。選用賢能的人,聽從善良的意見,那么,有才智的人就會提供他的計謀,勇武的人就會竭盡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會廣布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奉獻他的忠心。文武相官爭著奔走效力,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游玩的樂趣,可以獲得仙人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長壽,鼓著琴,垂衣拱手,不用言教,卻能感化百姓。何必勞累精神、苦苦思慮,代替屬下管理事務,役使自己聰明的耳目,虧損清凈無為、使民自化的治國要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