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寫過一首《放言》說“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此詩大抵說人品有真有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第一句說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輔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冊于金匱,無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將謀不軌,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辭了相位,避居?xùn)|國,心懷恐懼。一日,天降大風(fēng)疾雷,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知周公之忠,迎歸相位,誅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復(fù)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說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開,成王之疑未釋,誰人與他分辨?后世卻下把好人當(dāng)做惡人?第二句說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漢平帝之舅。為人奸詐。自恃椒房寵勢,相國威權(quán),陰有篡漢之意??秩诵牟环?,乃折節(jié)謙恭,尊禮賢士,假行公道,虛張功業(yè)。天下郡縣稱莽功德者,共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歸己,乃眈平帝,遷太后,自立為君。改國號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陽劉文叔起兵復(fù)漢,被誅。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卻不是完名全節(jié)一個賢宰相,垂之史冊?不把惡人當(dāng)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說:“日久見人心。”又道:“蓋棺論始定。”不可以一時之譽(yù),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
此詩也是說蓋棺定論的重要性,詩中更是用被后世人評為虛偽驕詐.隱藏很深的外戚權(quán)臣王莽在掌握了西漢的政局后,終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精心策劃上演了一出受天命,代漢自立的政治鬧劇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diǎn) .《漢書.元后傳》說“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余載,群弟世權(quán),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王莽曾封新都侯)”。自然王莽篡漢還要從他最初的政治權(quán)利的源泉姑母王政君說起。
漢宣帝本始三年(即西元前71年),在長安任廷尉史王禁的嫡妻李親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嬰,取名為政君,根據(jù)中國史家喜歡神化為尊者的傳統(tǒng),自然當(dāng)了六十余載太后的王政君也不例外,據(jù)記載李親在懷政君時,曾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后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未入,王薨。王禁對自己的二女兒兩次克死自己的未婚夫大為詫異,使卜數(shù)者相政君,“當(dāng)大貴,不可言。”王禁聽了卜數(shù)者的解釋,原來自己的女兒生的不是克夫命,而是不可言的大貴之命,所謂不可言的大貴之命自然是送入宮中,成為帝王之妻之意,自然大喜, 乃教其書,學(xué)鼓琴。到了宣帝五鳳年間,王政君滿十八歲時,王禁將其送入宮中, 做了普通宮女。
不久宣帝太子劉奭所寵愛的司馬良娣病重,臨死前對太子說“妾死并非因?yàn)閴蹟?shù)已盡,而是被其他妃妾輪番詛咒所殺。”及至司馬良娣死去,太子劉奭悲傷怨恨而生病,郁郁寡歡,并且遷怒其他姬妾,從此不再理會她們。過了一段時間,漢宣帝知道了這個情況很著急,于是命王皇后在后宮妃嬪的娘家女子中,挑選可以供太子娛樂和侍奉太子的女子,王皇后便在宮女中選了五人讓太子挑選,太子拗不過王皇后的好意,勉強(qiáng)說:其中有一個還不錯。剛巧王政君坐在太子身邊,而且服色又與其他幾人不同,王皇后以為是她,就命人將她送到太子的寢宮。當(dāng)晚太子便在丙殿臨幸了王政君,說來也巧太子雖然有十?dāng)?shù)個姬妾,然而從來沒有人生過孩子,而王政君卻僅靠太子的一次臨幸,一下子就有了身孕。同年,王政君在甲館畫堂生下一個男嬰即日后的漢成帝。因是王政君所生的是嫡皇孫,漢宣帝非常疼愛他,親自給這個孩子取名劉驁,字大孫,常常將他帶在身邊。
過了兩年,漢宣帝駕崩了,太子劉奭繼位稱帝,改年號為"初元",是為元帝。元帝即位后馬上立皇太孫劉驁為太子,按母以子貴的原則,元帝冊封王政君為婕妤,同時封政君之父為陽平侯。又過了三天,元帝又頒詔立王婕妤為皇后,加封皇后之父位特進(jìn)(諸侯功德優(yōu)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jìn),在三公下。”) 從此王氏做為大漢朝的外戚登上了西漢的政治舞臺,為日后的王莽篡漢,埋下了伏筆。
總體上,該詩的意思是說:看人不要看一時,而要看一世,更不要看一時的一言一行,還要領(lǐng)會其言論里的深意。任何好人都有被誤會,被誣陷的時候,而任何壞人都有蒙蔽人們的時候。我們再將之對照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博客里許多對人的評價(jià),再回過頭來讀一讀白居易老先生的這首詩,對我們是否會有一些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