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李女士打來電話:每次看《三秦都市報》,才想起來自己對“三秦”的概念不很清楚,雖然“三秦大地”人們都知道說的是陜西省,但具體的來龍去脈可能知之者甚少。
本報熱線82243110記者 趙靜回復:記者一大早就趕到陜西省圖書館查閱相關(guān)資料,根據(jù)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歷史大辭典》第1536頁的解釋,春秋戰(zhàn)國時因陜西是秦國治地,故后人將陜西簡稱“秦”;將橫貫陜西中部的主要山脈稱“秦嶺”;將渭河平原稱“秦川”。
最早出現(xiàn)“陜”的地名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時期。西周時期,今天的河南省陜縣西南一帶被稱作“陜原”,周初實行大分封,以“陜原”定作地理分界線,將東部稱作“陜東”,由周公管轄,將西部分封給召公作為封國,所以在《春秋公羊傳》中就有“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這便是“陜西”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典籍上的記載。
秦亡后為防劉邦勢力擴張,項羽又將秦故地關(guān)中一分為三,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轄今咸陽以西至甘肅東部地區(qū),都廢丘(今興平縣內(nèi));封司馬欣為塞王,領(lǐng)有咸陽以東地區(qū),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董翳為翟王,轄今陜北地區(qū),都高奴(今延安東北)。故后世泛稱陜西為“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其實當年“三秦”稱謂之地并不包括陜南。只是后來人們理解的“三秦”演化,即習慣將陜北、關(guān)中、陜南也合稱“三秦”。
歷史上“三秦”的稱謂產(chǎn)生后,當時也有人將它作為政權(quán)名稱。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肅秦安縣東南的氏族首領(lǐng)苻洪起兵,自稱“三秦王”,建立政權(quán)。352年,其子苻堅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385年羌族首領(lǐng)姚萇擒殺前秦皇帝苻堅。386年姚萇稱帝,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后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