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在銀行里有10萬元定期存款,年利息為2.7%。他想買一輛8萬的小轎車,因為擔心提前取款會損失利息,于是他選擇貸款買車,貸款年利息為6.30%。計算一下兩種方式買車的結(jié)果:
貸款買車:100000X2.7%-80000X6.30%= -2250元
取款買車:(買車的剩余資金)20000X2.79%=558元
貸款買車要付的利息比提取存款損失的利息多出2250元,而直接取款買車至少還有558元的利息收益。
錢是具有替代性的,存入銀行的錢和要花費的錢從實質(zhì)上來說是一樣的,但是因為被放在兩個心理賬戶里計算就會有如此結(jié)果。這就是行為經(jīng)濟學中的“心理賬戶現(xiàn)象”,指人們會根據(jù)資金的來源,用途等因素對資金進行歸類,把相同的風險和收益劃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因此,面對相同的風險和收益時,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芝加哥商學院教授愷元在《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正常人通常有心理賬戶誤區(qū),這使我們經(jīng)常在理智地做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傻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