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蘭州8月31日電 (趙志鋒)4600多年前的遠古先民僅穿著樹皮、獸皮制成的簡單衣物遮羞護體?近日,在甘肅臨洮同時出土的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枚陶制紐扣和一個用于紡織的陶制紡輪,進一步相互印證了當時人類已用紡輪紡線織衣,開始用紡織的衣物“打扮”自己。
在蘭州馬家窯文化研究會,記者見到此次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早的紐扣,其直徑約二點五厘米,厚度約一厘米,腹部鼓圓,四周窄小,陶丸中間有兩個穿線的小孔,外形整體呈黃色,做工比較粗糙。同時出土的紡輪直徑為七厘米,厚一點五厘米,中間一圓孔,圓孔中納柄可用手指操作,紡輪兩表面都有班駁的花紋。專家考證,這兩件“寶貝”年代大約為四千六百年前,屬于齊家文化類型,由黏土燒制而成,其中紐扣目前中國僅此一枚。
蘭州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海東認為,此紡輪和紐扣的同時出土,證明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就已經(jīng)懂得用紡織的衣物來“打扮”自己,同時也印證了史書中關(guān)于古人類生存方式的記載,這一發(fā)現(xiàn)對中國彩陶、中國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