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好嗎?(45)
鄭金洲
教師提出問題,靜候同學作出應答,其間他注意到一位同學高高舉起手來,想獲得這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這位同學剛剛已經對問題作出了圓滿回答,并得到大家的認可。此時,教師轉向這位同學,用征詢意見的口吻問道: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好嗎?這位同學欣然同意,將手放了下去。這樣的場景,在近來聽課中越來越常見,體現(xiàn)出了課堂中的一些可喜變化。
一個普通的班級,大致有四五十個學生,而一堂課,也就是四十五分鐘,教師按一分鐘提問一個問題計算,一堂課提出的問題也就在四十五個左右,大致平均每個人有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況且大量的課堂不會問這么多的問題。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空間越多,問題的總量反而會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回答問題的機會不應過多地集中在某個或某些學生身上,而應該兼顧到較多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有對問題發(fā)表個人意見的可能。
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方式有很多,而回答問題時期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時甚至是最為重要的方式。站在大庭廣眾之下,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中,表達自己的對問題的看法,說出自己的獨到思考,在有些情況下,最能體現(xiàn)其個人獨特性,最能反映自身的課堂參與價值。作為教師來說,要認識到學生回答問題的重要性,要調節(jié)好不同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和比例,用自己協(xié)調者的角色統(tǒng)籌安排好課堂中不同學生的應答。課堂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最細微的,可能也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至少進同一所學校后是如此)。公平調節(jié)的杠桿在教師,有些學生應答機會多了,就需要適當減少;有些學生應答機會少了,就需要積極鼓勵、促使其大膽對問題作出回答,不斷增加其應答的體驗和獲得認可的機會,逐漸使其由課堂“邊緣人”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權力”杠桿調節(jié)“冷熱不均”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從這個意義上,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今天,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教師需要賦予哪些先前沒有的相對缺失的權力。
“把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好嗎?”這樣的問話,透露出的柔情,還體現(xiàn)著對這個同學的關注。這樣做,意味著,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老師已經充分注意到了,老師也相信這位同學能夠對問題作出較好的回答,但從課堂整體來看,從參與機會均等的立場來看,這次機會似乎讓給其他同學更好一些。對這位同學而言,他不太會因此泄氣,因此削弱自己以后積極回答問題的熱情,因此而變得不開心。他在與教師這樣的交往中,也會意識到,公平、公正其實是處理人與人關系以及公共事務的基本準則。
從關注少數(shù)學生到關注大多數(shù)學生,從急于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到真切關切學生的心理變化,我們的教師正在對課堂進行著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努力,正在使自己的教學真正體現(xiàn)對學生的關注、關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