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56年)是在東晉后形成的紛亂局面,南方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建立南朝*宋,后又有齊,梁,陳更替。北方自西晉被滅后,一直是有前趙,前秦等交替割據(jù),到南北朝時,是北朝*魏,北朝*齊,北朝*周等國。后經(jīng)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全國,才結(jié)束了長達近300年的紛亂局面。
道武帝 |
386年即位 在位23年 |
道武帝拓拔珪,鮮卑族人。383年,前秦經(jīng)淝水之戰(zhàn)后,國力日弱,386年16歲的拓拔珪復(fù)國,稱代王,同年改稱“魏”,史稱“北魏”,死于409年,時年39歲。 |
(371-409) |
明元帝 |
409年即位在位15年 |
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長子,死于423年,時年32歲。 |
(392-423) |
太武帝 |
423年即位在位28年 |
太武帝拓拔燾,明元帝長子,即位后先后消滅大夏,北燕,北涼,大大增強北魏國力,統(tǒng)一了北方。但在與南朝*宋的戰(zhàn)爭中大敗,452年,太武帝死,時年45歲。 |
(408-452) |
南安王 |
452年即位在位8個月 |
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個月被殺。 |
文成帝 |
452年即位在位14年 |
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孫,他在位時北魏國力開始下降。死于465年,時年26歲。 |
(440-465) |
獻文帝 |
465年即位在位7年 |
獻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長子,即位時14歲。18歲時就讓位給4歲的太子,476年死,時年23歲。 |
(454-476) |
孝文帝 |
471年即位在位29年 |
孝文帝拓拔宏,獻文帝子,孝文帝一朝,進行改革,494年,遷都洛陽,推廣漢化,并帶頭將姓改為“元”。加速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死于499年,時年33歲。 |
(476-499) |
宣武帝 |
499年即位在位16年 |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二子,即位后政治腐敗,貪污成風(fēng),起義不斷,他死于515年,時年33歲。 |
(483-515) |
孝明帝 |
515年即位在位12年 |
孝明帝元詡,宣武帝子,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他死于528年,時年19歲。 |
(510-528) |
孝莊帝 |
528年即位在位2年 |
孝莊帝元子攸,528年被擁為帝,在位2年被殺,時年24歲。 |
(507-530) |
長廣王 |
530年即位在位1年 |
長廣王元曄,咸陽王元禧子,在位半年被殺。 |
(-531) |
節(jié)閔帝 |
531年即位在位1年 |
節(jié)閔帝元恭,廣陵王子,在位1年被廢,533年死。 |
(498-533) |
后廢帝 |
531年即位在位半年 |
后廢帝元朗,章武王子,在位半年,被高歡(北齊文宣王之父)所殺。 |
(513-532) |
出帝 |
532年即位在位3年 |
出帝元修,廣平王子,被高歡用力為帝,534年逃出洛陽,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所殺,時年25歲。 |
(510-534) |
孝靜皇帝 |
534年即位,在位17年 |
孝靜帝元善見,出帝逃后,高歡擁立他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 |
(524-550) |
文皇帝 |
535年即位,在位17年 |
文皇帝元寶炬,535年被宇文泰擁立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 |
(507-551) |
廢帝 |
551年即位,在位2年 |
廢帝元欽,文帝長子,在位2年,被殺。 |
恭帝 |
554年即位,在位3年 |
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殺,西魏亡。 |
文宣帝 |
550年稱帝 在位10年 |
文宣帝高洋,其父高歡為北魏的渤海王,534年北魏分為東西魏,550年,高洋廢東魏皇帝自立,改國號“齊”,史稱“北齊”,在對突厥,契丹的戰(zhàn)爭中,他屢次獲勝。但他晚年荒淫無度,死于559年,時年31歲。 |
(529-559) |
廢帝 |
559年即位在位1年 |
廢帝高殷,文宣帝長子,在位1年被高演所殺,時年17歲。 |
(545-560) |
孝昭帝 |
560年即位在位1年 |
孝昭帝高演,高歡第六子,文宣帝之弟,在位1年死,時年27歲。 |
(535-561) |
武成帝 |
561年即位在位4年 |
武成帝高湛,高歡第九子,高演弟,他是一個暴君565年,禪位與其子,后死于568年,時年32歲。 |
(537-568) |
后主 |
565年即位在位12年 |
后主高緯,武成帝長子,576年周武帝大軍攻北齊,他禪位給兒子高恒,被俘被殺,時年20歲。 |
(557-577) |
幼主 |
577年即位在位25天 |
幼主高恒,后主長子,在位25天被俘,北齊亡,高恒被殺,時年8歲。 |
(570-577) |
|
|
|
孝閔帝 |
557年即位,在位8個月 |
孝閔帝宇文覺,鮮卑族宇文泰第三子,557年即位,國號“周”,在位8個月被殺。 |
(542-557) |
明帝 |
557年即位在位4年 |
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長子,在位4年被殺,時年27歲。 |
(534-560) |
武帝 |
560年即位在位18年 |
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他統(tǒng)治時,北周日益強大,開始統(tǒng)一北方,消滅北齊,并攻擊南陳,取得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他死于578年,時年36歲。 |
(543-578) |
宣帝 |
578年即位在位1年 |
宣帝宇文贇,武帝長子,荒淫無度,嗜酒如命,在位1年就禪位于太子。死于580年,時年22歲。 |
(559-579) |
靜帝 |
579年即位 |
靜帝宇文衍,宣帝長子,即位時才7歲,由楊堅輔政,581年,楊堅迫靜帝禪位于他,建立隋朝,北周亡。 |
(573-581) |
在位1年 |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數(shù)個王朝。但與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諸國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而并非漢族。
自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一直處于“五胡十六國”割據(jù)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后,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tǒng)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zhí)掌政權(quán),執(zhí)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于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quán)。后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guān)系,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xí)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tǒng)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jīng)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后執(zhí)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fù)了鮮卑族的特權(quán),于是新的矛盾產(chǎn)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quán)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yōu)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tǒng)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quán)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tǒng)一全國,結(jié)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shù)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xué)藝術(shù)更是有所發(fā)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shù)》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jīng)濟發(fā)展有所停滯,但由于外族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tǒng)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chǔ),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tǒng)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