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九大行星圖片欣賞
太陽系是四十六億年前伴隨著太陽的形成而形成的。太陽星云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而逐漸凝聚,漸漸形成了一個由多個天體按一定規(guī)律排列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的成員包括一顆恒星、九大行星、至少六十三顆衛(wèi)星、約一百萬顆小行星、無數(shù)的彗星和星際物質等。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根據(jù)恒星演化理論,太陽與其他大多數(shù)恒星一樣,是從一團星際氣體云中誕成的。這團氣體云存在于約四十六億年前,位于銀河系的盤狀結構中,離中心約25億億公里。其體積約為現(xiàn)在太陽的500萬倍,主要成份是氫分子。這就是“太陽星云”。經(jīng)歷四十多萬年的收縮凝聚,星云中心誕生了一顆恒星,它就是太陽。在太陽形成以后不久,殘存在太陽周圍的一些氣體和塵埃,形成了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和諸多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太陽系天體,包括的地球和月亮。
![]() 太陽系九大行星與太陽的位置排列圖。從左到右分別是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太陽在浩瀚的宇宙中談不上有什么特殊性。組成銀河系的有大約兩千億顆恒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顆。太陽已的年齡有五十億歲,正處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時期。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都直接或間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熱。太陽內核的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五百萬度,在那兒發(fā)生著氫-氦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反應每秒鐘要消耗掉約五百萬噸的物質,并轉換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些光子從太陽中心到達太陽表面要花一百多萬年。光子從太陽中心出發(fā)后先要經(jīng)過輻射帶,沿途在與原子微粒的碰撞丟失能量。隨后要經(jīng)過對流帶,光子的能量被熾熱的氣體吸收,氣體在對流中向表面?zhèn)鬟f能量。到達對流帶邊緣后,光子已經(jīng)冷卻到五千五百攝氏度了。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陽表面的光球層。光球層比較活躍,溫度約為攝氏六千多度,屬于比較“涼爽”部分。光球層上有一個個起伏的對流單元“米粒”。每個米粒的直徑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它們是一個個從太陽內部升上來的熱氣流的頂問。就是在不斷的對流活動中,太陽每秒鐘向宇宙空間釋放著相當于一千億個百萬噸級核彈的能量。 ![]() 這是1973年美國天空實驗室拍攝的太陽照片,照片中有一個難得一見的巨大日餌。 ![]() 這張?zhí)柕膱A面照片攝于H-alpha波段。H-alpha波段是一個狹窄的紅色光波段。 ![]() 這是太陽在紫外線波段的照片。攝于1996年。 ![]() 太陽極紫外輻射圖象 ![]() 日珥_1979年12月19日nasa拍,它跨越太陽表面588,000千米 ![]() 一架噴氣客機從巨大的太陽背景中飛過,由Thierry Lagault攝于法國巴黎近郊。 ![]() 1994年發(fā)生的日全食,照片攝于智利。圖中可見因月球表面折射產生的貝麗珠。 ![]() 發(fā)生于1999年日全食。該照片攝于英國,當時天空中有陰云。 ![]() 2000年圣誕節(jié)當天發(fā)生的日食。由一位美國天文攝影愛好者拍攝。 ![]() 水星距太陽五千八百萬公里,是太陽系中和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沒有衛(wèi)星,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列倒數(shù)第二位,僅比冥王星大。因為水星與太陽非常接近,所以它的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四百二十七度;而到晚上又驟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 美國水手10號探測器發(fā)回的近距離水星圖片。這是水星的一個半球,上北下南。 ![]() 金星分別在早晨和黃昏出現(xiàn)在天空,古代占星家一直認為存在著兩顆這樣的行星,于是分別將它們稱為“晨星”和“昏星”。在英語中,金星——“維納斯”是古羅馬的女神,像征著愛情與美麗。而一直以來,金星都被卷曲的云層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 這是美國宇航局水手10號探測器1974年拍攝的金星照片,顯示金星被濃厚的云層包圍。 ![]() 地球這顆有著廣闊天空和藍色海洋的行星始終給人以堅實巨大的感覺。而在宇宙中,地球給人的印象卻并非如此:這個在一層薄薄而脆弱的大氣籠罩下的星球并不見得有多大。在太空中,地球的特征是明顯的:漆黑的太空、藍色海洋、棕綠色的大塊陸地和白色的云層。地球是太陽的從里往外數(shù)第三顆行星,距太陽大約有 150000000 公里。地球每 365.256 天繞太陽運行一圈,每 23.9345 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人們夢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賞宇宙的奇觀。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我們的宇宙飛船是地球,飛行速度是每小時 108000 公里。 ![]() 這是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在1990年12月11日距地球150萬英里時發(fā)回的地球照片。圖中可見印度次大陸和澳洲。 ![]() 這是由伽利略探測器在前往木星的途中于1992年拍攝的地球與月球的合影。 ![]() 這是伽利略探測器1992年再次飛掠地球前往木星進行探測的途中,在距地球620萬公里時將鏡頭調轉拍攝的地球與月球的合影。 ![]() 月球的偽彩色照片,由伽利略探測器提供。 ![]() 這是地球南極洲的照片,是由多張由伽利略探測器拍攝的照片拼合而成的。 ![]() 航天飛機拍攝的中國香港雷達圖片。 ![]() 航天飛機拍攝的中國長城雷達圖片。 ![]() 航天飛機拍攝的中國礦物資源雷達圖片。 ![]() 颶風眼的3D圖,使用紅藍眼鏡觀看可獲得立體效果。 ![]() 位于乍得的一個大型隕石坑的雷達圖片。 ![]()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它們都有衛(wèi)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干冰組成的?;鹦敲?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 ![]() 火星之奧林匹斯火山 ![]() 藍色的火星 ![]()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超過地球的一千倍,質量超過太陽系中其他八顆行星質量的總和。與其他巨行星一樣,木星沒有固態(tài)的表面,而是覆蓋著966公里厚的云層。通過望遠鏡觀測,這些云層就象是木星上的一條條絢麗的彩帶。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木星照片。圖中可以看到在木星南半球有三個連在一起的白色風暴。 ![]() 土星直徑119300公里,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tài)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云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云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 ![]()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土星照片。圖中可見在土星上有一個箭頭狀的風暴,風暴的大小與地球相當。 ![]() 土星和它的光環(huán),由旅行者一號拍攝 ![]() 距離太陽的第七顆行星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的第三大行星。它的赤道直徑 51,800 公里,每 84.01 地球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是 28.7 億公里。自轉一周 17 小時 14 分。天王星至少有 22 個衛(wèi)星,最大的兩個是 Titania 和 Oberon。 圖像中看到的是天王星的正反兩面,透過有色濾鏡能夠看到云團在天王星表面飄動。 ![]() 海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至零下153攝氏度,大氣壓約為1-3帕。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同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為第八顆,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半徑為45億千米,公轉一周要165年。海王星的亮度為7.85等,只有在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的直徑為49,400千米,是地球的3.88倍。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長641公里。海王星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57倍,質量為地球質量的17.22倍,平均密度為1.66克/立方厘米。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兩極為1,180厘米/平方秒,在赤道上約為1,100厘米 /平方秒。表面上物體的逃逸速度為23.6公里/秒。海王星有6顆衛(wèi)星,5條光環(huán)。海王星于1846年9月23日由伽勒發(fā)現(xiàn)。由于海王星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人們根據(jù)傳統(tǒng)的行星命名法,稱其為涅普頓。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tǒng)治大海的海神,掌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 ![]() 海王星與海衛(wèi)一 ![]()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同太陽的平均距離最遠,質量最小的一顆行星。冥王星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跚跚而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里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冥王星有一衛(wèi)星,名叫查老。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400千米,比月球還小,而查老的直徑為1,180千米,它與冥王星直徑之比是2:1,是九大行星中行星與衛(wèi)星之比最大的。冥王星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0.0024倍,這不僅比水星質量小,甚至比月球質量還?。凰拿芏葹槊苛⒎嚼迕?.8-2.1克,反照率為50%-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