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遠(yuǎn)古稱琴,后為別于其它琴類而稱古琴。 古琴早在“詩經(jīng)”上已有記載。先人常把它與有25弦的瑟一起彈奏,其聲協(xié)調(diào)動聽,扣人心弦。故古人常以琴瑟兩樂器來比喻朋友夫妻之和諧,如“琴瑟之友”、“琴瑟和鳴”、“臺鼓瑟琴”等,都為典雅名句。古時凡衡量才子佳人者,常以能鳴琴、弈棋、寫詩、繪畫括之,稱之為“琴棋書畫”。這琴棋書畫以琴為首,說明琴在我國古代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并非一般。古代文人學(xué)士幾乎無一不好琴者,從孔子到司馬相如、蔡邕、嵇康、王維、李白、白居易等名人都是琴不離身的。甚至不善操琴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也寫過不少詠琴詩。關(guān)于琴的傳說是頗多的。 一說蘇東坡夜宿靈隱山房,忽聽二女哭泣,循聲尋之,卻在墻下。天亮命人掘地,見埋者乃一古琴。東坡把夜聞之琴聲重作新曲,以示對此樂器的情誼,曲曰:“記得當(dāng)年低低唱,淺淺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撤我古墻陰,秋風(fēng)衰草白云深,流水高山何處尋?” 一說古時有制琴藝師雷威,得神人之助,身懷精妙絕倫之制琴技藝。他為了制琴,常于大風(fēng)雪天入深山老林尋材,故得良木,所制皆為歷代珍品,價值連城。其中最著名者是一架名叫“春雷”的古琴,此琴久為歷代藝人所傳頌。宋朝徽宗皇帝曾得,愛不釋手,特命人造琴臺藏之。金人滅宋,徽宗被俘。金章宗雖輕視宋帝,但卻極為器重“春雷”,臨終抱以入葬。后琴又被人掘出,送琴師萬松老人,流傳民間。 另有一說,戰(zhàn)國時,鄭楚交兵,鄭國俘楚一批士兵獻(xiàn)于晉國,其中有一戰(zhàn)士鐘儀系楚人名琴師。晉王命他操琴,鐘儀以感人之楚聲奏出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令晉侯深受感動,曰:“樂操土風(fēng),不忘舊也。”遂以贈與,送歸楚國。 還有一說,學(xué)士司馬相如應(yīng)友之約到卓家作客,席間彈一曲“鳳求凰”以謝主人。卓文君扶屏聽之動情,以身相許,遂傳為千古佳話。名人嵇康因反對朝庭,四十被殺。臨刑前求借琴操一曲“廣陵散”,樂聲悲壯,感人至深,時至今日仍為人們所稱道。明朝失敗,清人入關(guān),廣州守將鄺露率眾據(jù)守數(shù)月,終于援盡糧絕城陷。清兵入城見鄺露抱琴絕食而死,后慕其節(jié)寫詩祭之:“鳳凰不來兮我心悲,抱琴而死兮當(dāng)告誰?”可見鄺露愛琴之甚。 從上述的一個個小故事中,我們可看到古琴在我國古代文藝生活中的地位。許多詩人都曾寫過贊古琴之詩作,其中尤以李白的詩,更給人以遐想。詩曰: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流流水, 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云暗幾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