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莫入技術陷阱 家用電腦選購常見誤區(qū)分析

 冬月的雨 2007-06-24
一般來講,多數用戶在選購PC 的時候 最關注的就是價格,這本無可厚非。誰都知道價高的東東意味著品質要好得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掏出1w甚至2w 來購買一臺頂級的品牌機,絕大多數人購買的還是4000-6000元級別的PC 。事實上對于PC 這種升級換代迅速的產品,消費者的確沒有必要為了提前幾個月嘗試廠商的新品而掏出大把的銀子,除非你錢多的花不完,所謂“夠用就好”。這樣,本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消費者 就不得不在高頻處理器、高性能顯卡、大容量硬盤、大屏幕液晶等等高配置零件當中決定取舍,以節(jié)約成本。但并不是每一個消費者都那么“懂行”。因而,對電腦稍有了解但又不十分內行的消費者往往會被JS 大肆使人心意迷惑,轉而購買利潤相對較高的高價機型,使用之后才明白,自己花高價購買到手的PC 性能并不比平價機型高出太多;而對PC 什么都不懂的用戶往往只注意比較外觀和價格,對JS 關于電腦采用的先進技術、優(yōu)越性能的“忽悠”并不怎么感冒。因而,往往被JS 慫恿著購買了高價的高端機型而大大超出預算的朋友,往往都是對PC 有一些了解,卻又不十分在行的人。

  好了,接下來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具體到實際購買當中,各位初學者容易出現的誤區(qū)。 

  雙核CPU 性能一定比單核好? 

  在過去的2005年,“雙核”絕對算得上是PC 界的一個熱點關鍵詞。過去的一年,兩大個人電腦微處理器芯片生產商INTEL 和AMD 在雙核方面,可謂是你方唱罷我方唱。雙核CPU 也由剛開始的價高和寡逐步走下神壇。特別是INTEL ,甚至宣布在2006年將全線出擊,力推雙核處理器。那么,是雙核處理器就一定比單核處理器性能強大么? 

  簡而言之,雙核處理器就是基于單個半導體的一個處理器上擁有兩個功能相同的處理器核心。換句話說,將兩個處理器物理核心整合到一個內核中。這必然帶來處理器兩個核心之間的任務協同、數據交換、爭搶緩存通道等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處理器廠商本來是想繞開雙核,通過提升單個核心的架構和頻率來提升性能的,無奈INTEL 的奔騰4 超過3.0G 時,功耗就已經近百瓦,個別高頻型號比如奔騰4 670 設計功耗更是高達115W ,比得上一個微型電爐了!照此發(fā)展下去,用不了幾年,CPU 表面就會像太陽表面一樣熱了;競爭對手AMD 也遇到了同樣的瓶頸,FX57 功耗也已經過百,并且在頻率的提升方面步履蹣跚。于是兩家處理器廠商不約而同的都想到了雙核心(多核心),調整發(fā)展計劃,寄希望于通過這個的設計來增加處理器的性能及功能。 

  現在,很多賣場里的伙計都喜歡將雙核CPU 說成是“相當于兩個CPU ”,然而,事實上雙核處理器的性能遠未達到像小學數學計算那樣 1+1=2的水平。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首先,一個硬件性能的完全發(fā)揮對軟件的依賴程度相當之大。這就是為什么在七年前發(fā)布的PS2 上,很多游戲可以健步如飛,畫面絢麗奪目;而在同年代的主流配置PC 上,同樣游戲的PC 版本運行起來十分困難。PS2 的配置是已經定在那里的,所有的游戲開發(fā)商都必須針對這個配置,優(yōu)化程序代碼,以達到最佳運行效果;而PC 由于不斷的更新換代,軟件廠商根本就沒有時間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硬件配置優(yōu)化代碼,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硬件浪費”。與此相同,雙核CPU 也是一個全新的硬件,要想完全發(fā)揮其優(yōu)勢,就必須采用與之匹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多線程程序。操作系統方面,目前的主流Windows XP 操作系統和Windows Sever 服務器系統都支持多任務多線程的操作,可以提供對多核心CPU 良好的支持;但在應用軟件方面,特別是游戲軟件方面,目前還是單線程的居多。雖然在兩大處理器廠商的大力倡導下,在微軟的強力推動下,很多最新發(fā)布的軟件都有了多線程版本。但一年半載之內,雙核CPU 的優(yōu)勢還是會因為缺乏多線程軟件而不能完全體現出來;而一年之后,可能奔騰4 、速龍64 都出來4核的了,雙核心的賽揚、閃龍也都出來了,到那時再出手升級無疑會節(jié)省大筆銀子而且可以得到更好的產品! 

  其次,由于控制發(fā)熱量的需要,兩大處理器廠商的雙核處理器相比其單核產品都降低了主頻,導致其在性能提升方面大打折扣。比如目前Intel在個人PC 領域最強的雙核奔騰D 840 的核心頻率也不過是3.2GHz 而已,而早在三年前,Intel 的奔騰4 主頻就已經達到3.2G 了!更低端的雙核奔騰D 805更是“嚴重縮水”,頻率只有2.66G ;前端總線與低端的單核賽揚D 相同,只有533MHz 。這必將導致CPU 兩個物理核心爭搶本來就不寬裕的內存帶寬,造成系統性能降低。AMD 方面也是類似,頂級的Athlon64 x2 4800+ 頻率也比頻率最高的單核FX57 低400MHz ,而且價格高得嚇人。即使是低端的Athlon64 x2 3800+ 也要賣到近2000元,更不用說頂級的Athlon64 x2 4800+ 近萬元的天價! 

  再次,PC 的整機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遵循著“木桶原理”,哪一部分出現了“短板”,都會導致總體性能的降低。而目前個人PC 的瓶頸絕對不是以數GHz 的頻率運行的CPU 。因而,單純將CPU 由單核的換為雙核并不會讓使用者感受到明顯的速度提升。 

  總之,雙核CPU 只不過在多任務、多線程的環(huán)境下才有一些性能的優(yōu)勢;而像傳統的3D 游戲這樣的單線程程序,雙核CPU實際表現遠不如高頻的頂級單核CPU 。因而,倘若您平時喜歡同時開N個網頁+N個BT下載,然后玩WOW 游戲,并且您不在乎昂貴的價格,那么雙核PC 絕對適合您;倘若您囊中羞澀,或者您是超級游戲發(fā)燒友,選擇采用了高主頻單核CPU 的臺式機才是明智的。

  DDR2內存一定比DDR 好? 

  以往購買PC ,內存方面我們只需要注意一下容量是256M 的還是512M 的即可,實際的DDR工作頻率對實際性能的影響并不是太大。而如今電腦城的伙計非要推薦采用了DDR2 內存的PC 。說是新一代的內存技術,頻率達到了533MHz ,甚至更高的667MHz、800MHz,比起DDR 的400MHz 的運行頻率,數字上似乎有著很大優(yōu)勢,但實際性能到底如何呢? 

  DDR2內存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技術,內存電壓比DDR 低,內存頻率卻高得多,而且頻率提升相對容易;但由于采用了與DDR 不同的技術,DDR2 內存的存取延遲大幅增加。由此帶來的內存性能損失導致采用了同頻DDR2 的內存性能明顯不如DDR 。DDR2 的高存取延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了內存頻率上升帶來的帶寬提高。這也是為何在多數應用當中,并不能體會到DDR2 533 MHz的內存相比DDR 400MHz 性能 有什么提升的原因。而臺式機上的DDR2 400 內存簡直如同垃圾,頻率沒有比DDR400 更快,高延遲卻導致性能不如 DDR400 ;但用在筆記本上就不同了,對于筆記本來說,更低的內存電壓帶來更少的發(fā)熱量,更省電,這對筆記本來說可是至關重要。 

  目前,市場上采用了DDR2 內存的PC 都是基于Intel 處理器架構的,而且多數是運行于533MHz ,性能并沒有多少提升;個別發(fā)燒機型上采用的667MHz 的DDR2 內存才是真正的“高端內存”。AMD 的處理器由于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在處理器片內,除非更換處理器接口,否則無法實現對DDR2 內存的支持。來自AMD 的最新消息稱:全新的SOKET M2 接口處理器即將推出,到時則可實現對DDR2 內存的支持。此前AMD 曾公開對媒體表示:低頻DDR2 533 內存的高延遲將導致AMD 處理器架構性能的“倒退”,因而AMD 架構上的DDR2 內存極有可能從更高頻率的667MHz 起跳。 

  因此,除非是采用了高頻的800MHz、667MHz 的DDR2 內存機型(這樣的PC 國內品牌機市場十分少見),否則其他DDR2 內存在速度上并沒有多大優(yōu)勢。挑選PC時,我們不必管它是采用了DDR400 還是DDR2 533內存, 反正速度也差不了多少,只要不是DDR2 400 ,我們一律只看容量即可。 

  串口SATA硬盤相比并口ATA性能提升真有那么明顯? 

  目前,多數品牌機都采用了串口硬盤,但市場上依然還有一些采用了ATA 并口硬盤的機型。事實真如網上所流傳的,串口SATA硬盤性能比并口ATA 硬盤高很多么? 

  其實不然。SATA就是Serial ATA ,即串行硬盤,與PATA,Parallel ATA 并口硬盤相對。目前多數硬盤采用的接口為SATA1.0,理論接口傳輸速率為150MB/S,少數高端產品采用SATA2.0接口,理論接口傳輸速率為300MB/S,;而ATA 硬盤多數為ATA 133 的,硬盤外部傳輸速率為133MB/S。倘若簡單從數據上看,SATA接口硬盤性能要明顯強于ATA 接口硬盤,然而,相同容量相同轉速、相同緩存、不同接口的硬盤評測數據表明,兩者之間的性能差距表現十分微小。這是因為,目前一般PC 用硬盤的內部持續(xù)傳輸速度只有80MB/S ,ATA 133 接口133MB/S的外部傳輸速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需要,SATA1.0 150MB/S 更快的外部接口速率只不過突發(fā)傳輸性能略有提升而已。 

  因而,并不是ATA 接口的硬盤都是雞肋,影響硬盤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單碟容量(即存儲密度)、硬盤轉速、磁盤緩存,因而,倘若有硬盤采用了8M 的緩存,單碟125G 容量,那么其性能比2M 緩存單碟80G 的要強得多,而跟其采用了何種外部接口關系不大! 

  顯卡的性能是由顯存容量決定的? 

  目前很多PC 賣場里的海報都只標明采用了多少M顯存的獨立顯卡。其他一概不標,很多專賣店里的伙計也說不清顯卡具體采用了具體何種顯示芯片,核心/顯存的運行頻率是多少, 他們往往會反復地強調這是一款256M 顯存的獨立顯卡云云,聽起來好像是比起128M 顯存的顯卡性能翻了一倍?那么,顯卡的性能到底和顯存容量有多大關系呢? 

  如今,NVADIA、ATI 兩大顯示芯片巨頭可謂是你爭我奪好不熱鬧!幾年時間,從8管線、12管線、到現在的16管線,規(guī)格不斷提升,頻率也不斷增長;性能更是突飛猛進。芯片性能的不斷增長對顯存提出了更 高要求,不單容量要大,頻率、位寬也一個都不能少。以顯存容量來衡量顯卡好壞最初始于TNT 時代,在那時,顯存顆粒十分昂貴,能標配32M 顯存的卡基本上都會采用當時的高端芯片,3D 性能強勁;雖然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同,顯卡的主要成本回到了顯示核心上,但很多商家和消費者依然還停留在以顯存容量論顯卡好壞的“老傳統”上,不信你去二手市場購買顯卡,老板第一句話就會問你:“要多大的?32M 還是64M 的?” 

  然而,目前的主流高端顯卡已經達到256M甚至512M 的顯存容量,中低端卡大多也配備了128M 的顯存,只有極少數低端卡還停留在64M 的階段。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顯存的容量早已不是顯卡性能的瓶頸。目前的顯卡各項指標對于實際性能的影響排序大致是這樣的: 

  顯示核心類型(管線數量、頂點著色引擎數量) 〉 核心運行頻率 〉顯存位寬 〉顯存運行頻率 〉顯存容量 

  因此,顯存容量絕對不是衡量顯卡性能的唯一指標,比如國內某品牌機的低端產品配置單上標明采用了顯存高達256M 的S8 顯卡,也許個別消費者會覺得這比只有16M 顯存的6200TC 顯卡要好上十倍。但事實上,他們兩者在游戲當中的實際性能表現十分接近,在顯卡驅動程序和游戲的兼容性方面,6200TC 甚至還要略勝一籌!因此,過分關注顯存容量而忽略了其他,顯然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延遲小,就是好液晶? 

  在液晶顯示器的選購上,很多廠家商家都會反復地強調一個參數:那就是延遲時間。其他參數一率放在次要位置介紹,莫非液晶顯示器的好壞靠一個顯示延遲就能說明得了?顯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很多商家反復強調的顯示延遲問題確實曾嚴重困擾液晶顯示器的發(fā)展和應用,科技的進步讓低延遲的液晶面板成為了可能。但液晶的廠家和商家卻延續(xù)了對于延遲問題的強烈關注??芍^“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但是目前的主流液晶顯示延遲已經達到8ms (8ms響應速度,每秒畫面可達125楨),高端產品灰階響應甚至達到1MS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繼續(xù)強調液晶的顯示延遲是不是有一些“矯枉過正”?事實上,影響液晶顯示效果的因素決不僅僅是延遲時間這么簡單。 

  大家知道,液晶顯示器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控制液晶面板夾層當中每一個“晶格”的電位情況,來控制每一個晶格所代表的像素的透光量,間接控制整體畫面的亮度、色彩。由于是采用燈管照明的方式提供亮度,因而比起傳統CRT 顯示器,液晶的整體亮度均勻性、色彩飽和度方面要差一些。一般來說,亮度均勻性能達到90% 以上的面板就已經是不錯的面板了!色彩飽和度更是液晶的傳統弱項。除作圖用的專業(yè)高端液晶之外,多數液晶顯示器只能顯示到16位增強色。專業(yè)高端液晶顯示器由于采用了特殊的技術,可以達到接近24位真彩色的效果,但幾萬元人民幣的售價高得嚇人,顯然無法普及!而傳統CRT 卻可以輕易的顯示24位真彩色! 

  因此,可以這樣預測,在液晶的“顯示延遲爭奪戰(zhàn)”告一段落之后,下一階段,廠家和商家將會把目光投向液晶的色彩方面,轉而進行“真彩之爭”。因而,液晶顯示器的延遲時間在8MS 以下已經足矣,消費者更應該多關心一下液晶的亮度、對比度、亮度均勻性、色彩飽和度等等更切合實際的指標。 

  小結:其實初學者購買PC 的誤區(qū)還有很多,限于篇幅,筆者就不一一闡述了??傊?,選購PC 時一定要睜大雙眼,不要輕易的被店主片面強調的某些“性能參數”所使人心意迷惑。祝大家都能有一個好心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