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卒于春秋末期,約在公元前551年至479年,享年73歲。他自己說“丘也,殷人也”(《禮記·檀弓上》),這話大概是可靠的。因武王滅殷后,封殷之宗室微子啟(子姓)于宋,四世傳至涽公共,涽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居卿位。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按周禮,五世親盡,別為公族,以孔為氏??赘讣紊窘鸶福窘鸶干G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生孔子。
孔子屬于殷族,有許多記載,《史記》“殷契,有娀氏之女簡狄,為帝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呂氏春秋》、《列子傳》、《左史考》、《拾遺記》、《宗書符瑞志》等均有類同記載。
殷人昭穆制度試探 李衡眉
楚辭中所見殷族先公考 江林昌
《楚狂接輿歌》見于《論語·微子》: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也記有這首歌。
孔子晚年,自思自嘆:“鳳鳥不來,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這個“鳳”字既有頌美之意,重要的是懷念殷之祖系。因為殷族的祖先崇拜鳳為圖騰。從這一點看,孔子確實認為自己是殷族的后代。 李爾重論孔之一:孔子的誕辰與志趣 李爾重]論孔之一:孔子的誕辰與志趣
莊子的身世雖不可確考,約與孟子同時,據(jù)馬敘倫的莊子年表,他的活動年代起于周烈王七年,迄于赧王二十九年。莊子一書,大約內篇可據(jù),而外篇、雜篇多為其門人或后學所著。他的身世,據(jù)史記、劉向別錄中說“宋之蒙人”,蒙當為原來宋國的地方。莊子做過蒙之漆園吏,后來這地方被楚國所吞并。
他似乎是一個感受亡國命運的沒落小貴族。他和楚國關系最深,史載他和楚威王、楚襄王都有往來,他往來于趙、魏諸侯之間,惟“王公大臣不能器之”(史記)。他又是一個貧窮的人,如山木篇所記“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外物篇所記“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魏)監(jiān)河侯”。他自比于驚覺末世的殷族比干,“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山木) 魏王看他穿得太不成樣子,問他“你為何這樣的憊呢?”他說:“我不過貧罷了,并沒有憊,憊與貧是有分別的。士不能實行他的理想是憊,衣履弊穿是貧,”他設了一套寓言之后,說: “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耶?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山木)莊子的主觀唯心主義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 在他的什么年齡宋國亡國,不可確考。但他“有亡國之事”的暗示,見于至樂篇。他禮贊“亡”者,而自己解決了“亡”的矛盾,統(tǒng)一于自然: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閭里知識,子欲之乎?’由這個寓言看來,一則暗示“有亡國之事”,二則憧憬“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之景象,三則回念“父母閭里”的宗族,這正是亡國大夫剖心的話。
吳浩坤、潘悠在《中國甲骨學史》寫到:“從卜辭數(shù)量看,商代卜辭有很大一部分圍繞農業(yè)生產,如祭祝上帝、祖先,為了求禾、求年、為了求雨,使年成好、收獲多。其次是卜王及王婦、王子等有沒有滅禍的卜辭,如卜旬、卜夕和卜上帝是否降禍、祖先是否作
![]() 舉例來說在《殷契佚存》第347片記載:“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是吉利的嗎?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日夕有食,佳若?癸酉貞:日夕有食,非若?”意思是: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是吉利的嗎?癸酉日占,黃昏有日食,是不吉利的嗎? 這塊記載日食的記錄,人們認為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比巴比倫的可靠日食記錄公元前 763年 6月15日還要早一些。在甲骨文中就有五次日食的記錄。從巴比倫的記數(shù)法說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孔子死前七日,對弟子子貢說了一段很有禪味的話:“夏人殯于東階,周人殯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于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這段似幻非幻的迷蹤禪語,透露了晚年孔子對文化取向的重大反思。 ============================================================ 這很明顯是后人編的,就好像劉邦斬白蛇一樣荒聊無稽!竟然有人拿它當個寶似的津津樂道! 孔子不是不想恢復殷人的禮,只是孔子出生時已經禮樂崩壞,學好周人的禮都不太可能,何況殷禮!禮是一種行為,而不是口頭傳說和書本上的東西,你叫孔子到哪去學習殷禮具體如何做的?孔子說:殷禮,吾能言之。但不代表代表他能實際操作殷禮!后人總是喜歡神話前人! 『煮酒論史』 [國學探微]墨學的殷商文化淵源 作者:琉璃鍾 2005-11-6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7016.shtml 作者:江上葦 其實很多資料上,也把墨子說成是魯人?! 倘皇且粋€問題,但更關鍵的,是思想上的認同感,墨子在思想上,受殷商思想影響更多,對宋的認同感更強?! 】鬃与m然也是宋大夫的后代,但他在思想上,完全趨周,“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作者:琉璃鍾 其實不管墨子是生于宋國還是魯國,宋國所保持的殷商文化因子是對他有重大影響的。
無意之間,孔子可能成了自己民族的大叛徒,當他最后明白了這一點,痛哭流涕而死??鬃优R死前靈魂中這場慘痛的悲劇,千百年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病,子貢請見??鬃臃截撜儒羞b于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夏人殯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這是說,孔子死前七天,哭著對學生子貢說:夏族人死后,在未葬之前,靈柩要停放東面的臺階上,周族人的靈柩要停放在西面的臺階上,殷族人的靈柩要停放在中門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落祭奠在兩柱之間,我的祖先是殷人呀! 孔子的夢是真是假,為什么孔子如此確信呢?為什么他臨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是殷人呀?。?,為什么他臨死前痛哭流涕? 孔子臨死前,才從夢里確認自己是殷族的后代,痛哭流涕,七天后就死了。從孔子的一生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傷心透骨的悲劇。
孔子說:“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他從來強調以血緣為核 心的忠孝,講求祖先崇拜,重視家族主義,但孔子正是追從了弒殺他祖先的周人。 雖然周文化對殷文化有許多繼承,但殷文化與周文化有很大差別。據(jù)楊寶成著《殷墟文化研究》,從安陽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看,在商代社會里,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女性貴族不僅可以參與國事,而且還可以擁有軍事指揮權,這就是為什么周武王伐殷時指責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殷人這種男女平等的歷史,被后人演義為“紂王與蘇旦妃”的商紂王淫亂失國的故事;殷人信仰上帝,所以除了祖宗祭祀外,還有更為隆重的上帝祭祀活動,這就是周武王所責怪的“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殷人的社會階級結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王、二是眾人、三是戰(zhàn)爭奴隸。凡外族奴隸逃往殷國,就獲得自由,所以其它國家的奴隸常常選擇逃往殷國,這就是周武王責怪的“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殷朝用人不重視家庭身份,王族成員并沒有多少委任官職上的特權,這就是周武王責怪的“遺其王父母弟不用”;殷人重視工商業(yè),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制造業(yè)技術,崇尚經商謀利;殷人傳統(tǒng)不講人治,而講嚴刑法治,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國,減輕了殷人殘酷的刑殺,但也因此倡導“德治”,留下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德治人治和等級特權禮制的傳統(tǒng)。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文化衰敗,如果沒有孔子的努力,周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會如此深重。歷史為戰(zhàn)勝者所寫,在周朝留下的典籍中,殷人的亡國成了罪有應得,殷文化也成了只講刑殺、淫亂、謀利的罪惡的文化,將殷人的成就蓋了一塊黑幕。但其實,春秋戰(zhàn)國動蕩所摧毀的,正是周朝和周文化的統(tǒng)治者,而殷文化的許多優(yōu)秀要素,則通過后來的道家和法家傳下來。如果孔子早知道自己是殷人,他未必會如此迷戀周王室和周文化,他未必會以維護周王室和復興周文化為已任,如果這樣,也許中國文化的走向會大有不同。
孔子見老子,老子送了他幾句話,其中一句這樣說:“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告誡孔子不要自私,要講忠孝。老子自然明白孔子對周王朝是講夠了忠孝的,但他為什么還這樣勸孔子呢?身為史官,老子深明久遠的歷史。身為楚人,老子對周文化所強調的周人等級特權制度十分厭惡,因此,可能老子對孔子所說的這番話別有深意,但他沒有點破,而是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怪不得孔子離開老子后,一頭霧水,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悲哉!孔子! 七天的眼淚:痛哭流涕而死,這是為什么 孔子在《微子》篇一開始即提出“殷有三仁焉”,分別展示了殷末衰世三種不同類型的積極的處世之道。 首先,“比干型”。“比干諫而死”。比干是商末重臣,紂王叔父,因犯顏直諫為紂王挖心而死。比干因諫而死,這代表了衰亂之世一種積極的處世方式。比干型人一般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崇高的道德勇氣,他們通常為堅持真理,為維護人格的尊嚴與完整而置生死榮辱于度外,直至“殺身以成仁”,充滿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其次,“箕子型”。“箕子為奴”。箕子亦為紂王叔父,因進諫紂王不聽而披發(fā)佯狂,最后被貶為奴隸。與比干型相比,箕子代表衰亂之世能以比較靈活的態(tài)度而積極處世的一部分人。
再次,“微子型”。“微子去之”。微子為紂王庶兄(注:《孟子·告子》認為微子亦紂王的叔父。),見紂王昏庸殘暴,乃離他而去。相對比干、箕子而言,微子不只徒逞道德的勇氣,而且更顯智慧的力量。微子之所以離紂王而去,是因為他看到殷商之亡已成不可挽回之勢。 這同孔子許管仲為仁(注:《八佾》中孔子說管仲“器小”、“不知禮”,《憲問》則許他以“仁”。)是一樣的。 對于微子、箕子、比干,孔子皆許以仁。朱熹認為,孔子于“三仁則無間然矣”,即無微詞可說。但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盡管孔子對殷末三臣皆許以仁,但標準并不一樣。對比干、箕子,孔子許以仁的標準主要是道德價值標準,對微子,孔子許以仁的標準主要是社會價值標準,作者:陳科華;劉鳳健 來源:齊魯學刊 “元獻精神”與孔子中庸思想——《論語·微子》發(fā)微 首先應當指出的是,孤竹國的主體民族應為殷族,亦即華夏族。《史記·殷本紀》云:"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目夷氏。"《通志·氏族略》云:"墨臺氏,子姓。"《史記·周本紀》引《括地志》云:"孤竹......殷時諸侯國也,姓墨胎氏。"有的書上也寫作"墨夷氏"或"默夷氏"。"目"與"墨"為同紐。"夷"與"臺"為同韻,而"胎"、默"則為"臺"、"墨"的別寫,故"目夷氏"也就是"墨臺氏"。有的學者認為契后分封的"目夷氏"與墨臺氏并非一族。墨臺是出自先商族與夏族的重合族,并根據(jù)《帝王世紀》中關于"湯特封墨臺氏于孤竹"的記載,認為孤竹人封于商楊初年。關于孤竹首領受封的時間,《史記》索隱說得更為具體:"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所封。"另外,《帝王世紀》中曾說,自商湯初封至殷紂王之時,孤竹侯共傳了九世,這九世"竹侯"的情況雖史已失載。但有人根據(jù)甲骨文、金文及有關文獻的記載,考證出后三代的一些情況:第七代竹侯的廟號為"丁",歷任殷王朝的貞人和司卜;第八代竹侯名"微",亦即文獻中的"墨胎初",繼父業(yè)為殷王朝的亞官;第九代竹侯名"憑",亦襲父職為殷王朝亞官。筆者認為,"目夷氏"與"墨臺氏"有無區(qū)別可暫且不論,但即使象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墨臺氏在接受商湯分封之前是出自東方先商族與夏族的重合族,而在"湯特封墨臺氏于孤竹"之后,也逐漸與殷人融為一體,成為地道的殷族,并世為殷王的臣屬,一向忠實地服務于殷王朝。因此,說孤竹為殷族的一個分支,亦即華夏族的一個分支,那是不會有問題的。眾所周知,殷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并非游牧民族,那么,孤竹人也就不可能是以游牧為主了。孤竹不是游牧民族 作者:劉子敏] [《延邊大學學報》]- http://my1989./354665.html
希臘殉道者蘇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這時中國傳教士孔子已死去了10年[5]。出生地是以萬神之王宙斯的女兒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為城市保護神的雅典城邦附近的阿洛佩凱村。殉道者蘇格拉底的父親索弗羅尼斯科是一個雕刻匠,母親法伊納列特是一位助產婆。他的父親有意讓兒子也成為一名雕刻匠,就讓殉道者蘇格拉底跟著他學雕刻。殉道者蘇格拉底可能認為其畢生應如其父一般,學得也很努力,據(jù)說曾經雕了一座“快樂三女神”,還被放到雅典的衛(wèi)城上。殉道者蘇格拉底少年還是一個護士,跟著助產婆伊納列特去接生,幫助遞遞器械,打打下手。傳教士孔子也是能干雜活的,他說:“吾少賤,故多能鄙事”。他就是說,他老爸死得早,出身不好啊,所以能干雜活。殉道者蘇格拉底未成年的時候,他的老爸也死了,可見二人均年少孤苦,這也應證傳教士孔子的門徒孟子說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啊。
傳教士孔子跟殉道者蘇格拉底同樣長得其貌不揚。按現(xiàn)在的審美觀點,這兩顆星都該拉去人道毀滅或者回爐再造。傳教士孔子有個高聳的額頭,而殉道者蘇格拉底則身材矮小,而且又肥胖,還長著個獅子鼻,最可惡的還是個禿頂。
在他35歲那年,即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傳教士孔子因為在魯國跟郈昭伯斗雞的事情得罪魯昭公就跑到過齊國,齊景公就向傳教士孔子問政治,傳教士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齊景公聽后大加贊賞,說:“對?。∫蔷幌窬?,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便是糧食在多,我能吃得到嗎?”[11]齊景公想到以尼溪之田封給傳教士孔子,而被晏子阻止。
執(zhí)行死刑的方式是喝鳩酒,這種方式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深宮斗爭中屢見不鮮,但其文明程度幾乎可以與中國現(xiàn)在正階段的注射死刑相媲。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在獄卒和他學生的注視下,偉大的殉道者蘇格拉底坦然地喝下了毒酒,身體慢慢僵硬,臉上殘存著微笑。在臨死的一刻,偉大的殉道者蘇格拉底突然睜開雙眼,慢慢地說出這個偉大的哲人在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話:“我還欠阿克勒比一只雞,請別忘記還給他。”說完之后,偉大的殉道者蘇格拉底就再也沒有睜開眼。
偉大的殉道者蘇格拉底終于死了!以雅典娜命名的雅典,從精神上也死了!
http://blog./index.php/uid_768239_action_viewspace_itemid_545042傳教士孔子與殉道者蘇格拉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