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李清照
貴族世家 一代才女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生于北宋神宗元豐四年(一○八四----?),是歷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詩詞,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曾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一位能文的官員。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家學淵源。因此生長在貴族書香世家的李清照,自幼天資聰穎,小小年紀不到十一歲的她,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賞,她的作品更是傳遍了鄉(xiāng)里,博得了許多的好評。 李清照非常喜歡閱讀,因此學問淵博。她經常手不釋卷,不論是書桌上及枕頭上,到處都是書,每天沉醉于書本之中,所作詩詞文章出類拔萃。她不僅能做詩、詞、散文、駢文且工于書法、繪畫。她在詞壇獲得極高的榮譽。四庫全書提要云:‘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保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閨房之樂 樂在治學 李清照成為一代詞人,除得力于家學之外,她有一個好丈夫,也極為重要。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德甫),對考古學下了極大功夫,以‘金石錄’一書名滿天下。趙明誠是山東諸誠人,父親趙挺之曾作宰相。趙明誠和李清照同年,他們是二十歲結婚的。那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雖父親貴為宰相,但無不良習氣,他們結婚之后,閨房之樂,在于學問方面的共同研究。 他們夫婦每夜以點完一支蠟燭為限,有時整理書籍,加以題簽,有時相互批評前代書畫彝鼎。工作中經常作某種競賽。譬如:某ㄧ件事出在某書某頁甚至某行,如果誰說對,便是勝利者,失敗者要煮茶奉茶,這種賭賽有時會把茶水傾倒于懷中,然后彼此相互大笑而更衣,這是別有風趣的閨中樂事。 有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丈夫。趙明誠接到這闋詞,窮三日夜之力,填了十五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里面,不標明作者,拿去給內行朋友們品評,哪一闋最好。朋友們仔細推敲,然后指下面那闋:‘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昨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朋友們不但說這闋最好,而且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為名句。這正是李清照所作,趙明誠自此之后,對妻子便甘拜下風了。 趙明誠在婚后曾做幾個地方的長吏,曾知萊淄兩州(山東)及湖州太守(浙江。但未到任),他家原相當富有,而明誠服官職,收入亦相當可觀。但趙明誠把錢都用在搜集金石書畫。編著及刻印‘金石錄’一書,大約耗掉了他們財產的大半。由于服官,趙明誠和妻子經常兩地相思,她曾寫過不少詞給丈夫。
顛沛流離 喪夫失所 李清照在年輕時,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強,汴京卻還在歌舞升平之中,當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中原局面日非,他們夫婦在山東無法安居了。建炎元年,他們流亡到南京。他們由山東入蘇北,渡江到金陵。這時,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趙明誠是有官守的,他一到金陵,便向政府報到,后來,高宗委他為湖州太守。多次流亡,對趙明誠的健康威脅甚大,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李清照看守他、照料他,放眼四周,觸目所及,山河變異,心情的低沈與愁苦,難以言表,建炎三年,趙明誠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歲。湖州太守,也迄未到任。 明誠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而且,就在趙明誠死的那一年,江南局面也起了大變,金兀術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有月攻南京,清照又倉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在浙東走了不少地方,她到紹興、金華、到寧波,又到溫州等地,后來臨安(杭州)光復,她才回到臨安居住。 在顛沛流亡中,清照的所有幾乎折損,從山東帶來的十五車古器書物,珍藏的金石書畫喪失殆盡,然而這些損失清照并不重視,她抱憾終身的便是在流亡途中損失了她最知心的丈夫,以后那些年,她魂牽夢縈的便是死去的丈夫。 一代詞宗 行吟雙溪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區(qū)也動蕩不安,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均是名人,她自已,也負一時重譽。但她的暮年是孤獨的,南渡君臣,在紹興之后已逐漸安定下來,大家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我們的女詞人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 李清照飽嘗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丈夫過世后,一直都在孤苦伶仃的生活里煎熬。在封建社會中飽經憂患,晚年孤苦無依的寡婦,在她的詞中,她吐露了種種難以言傳的哀愁,詩人秋窗聽雨的愁懷,情感的哀傷與作者國破家亡的不幸遭遇是緊密相依的。 注:李清照膾炙人口的名作“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