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安東尼《潛能成功學》 一 自我認定決定潛能發(fā)揮的多少 有些信念是很特定的,例如你對某位特殊朋友抱著什么樣的信念,他的所做所為就會決定你對他有什么樣的看法,就像是你一直認為他是個好好先生,哪怕有一天他發(fā)了個大脾氣,你也不會認為他有什么不對,因為你所持的信念影響了你對他的認知,可是這卻無法影響你對具有相同行為的其他人的認知。像這樣的信念,只影響你人生的某個特定范圍:你與這位朋友之間的關系。 然而,有些信念帶給我們人生的影響卻是全面而久遠的,像這種信念被稱之為“普及性信念”。比如說我們對人性的普遍看法,它不僅決定了我們的待友之道,對其他的陌生人也是一視同仁。像這樣的信念會深深影響著你的事業(yè)、婚姻及其他各種人際關系。 此外,像對于“有限與無限”的普遍看法,也會決定你在時間、精神、金錢這方面的使用,例如若是你認為這個世界的資源有限——金錢有限、潛能有限、時間有限、愛心也有限——那么自己就會生活謹慎和恐懼,唯恐有一天用得超支。這種資源有限的信念,會深深影響你對鄰居、同事、財力及機會的各種看法。 普及性信念對我們的人生固然有很大的影響,可是影響我們認知最大的卻是那些最根本的信念,它們一直控制著我們人生的重大決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們涉及了我們的“自我認定”,也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定。 能不能完成一件事、是不是能做出點成績、能不能發(fā)揮潛能,事實上這跟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并無多大關系,而真正有關系的是,我們對自己到底是怎么個認定法?什么是自我認定呢?那就是心中相信對自我所設下的“定義”,也就是這個定義使得我們跟其他人不同,不管這個定義下得好或是不好,甚至于根本就無所謂。就是對這份“自我”的定義太堅信了,以致于我們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疆界、設下了障礙。 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我們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無盡的,然而能發(fā)揮多少,就全看我們對自我是怎么認定的?!北热缯f,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那么就會發(fā)揮出符合你這樣認定的一切天賦;同理,不管你認定自己是個“窩囊廢”或“瘋子”,還是認定為是個“贏家”或“風云人物”,這都會馬上影響你對自己能力的支取。或許你曾看過一本名叫《課堂上的皮格梅利恩》一書,它詳盡地敘述一群學生因為領悟出自己所擁有的天份,在很短時間內就有驚人的成績表現(xiàn)。 研究學習成效的專家經常發(fā)現(xiàn)這一點:教師對于學生抱持什么樣的看法,會深深影響學生們對自我認定的形成過程,從而左右了他們所發(fā)揮出來的潛能。有一項研究計劃是這么做的,研究對象是一群教師,他們被告知新教的班級中有哪幾位學生是優(yōu)等生,如何使這些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杰出表現(xiàn),是這些教師們的重要任務。正如這項計劃所預期的,那幾位學生日后學業(yè)的表現(xiàn)果然都名列前茅,事實上他們的智商都只在一般水準,有幾位甚至還在中下程度。但這個計劃刻意認定他們是優(yōu)等生——故意造成那些教師的錯覺——結果反而使那些教師真把這群學生教出了杰出成就。 這個道理并不局限于上述這個例子,事實上它也適用于其他人,別人怎樣看我們往往就主宰了他們怎樣待我們,卻不管我們是不是如他所認為的那樣。比如說,如果某個人認為你是個騙子,即使你是個老實人,也從來沒做過什么壞事,但每當你做什么事,他就會以懷疑的眼光看你,認為你背后有不良的企圖。尤其讓人遺憾的是,不管我們做得再好,卻常常改不掉別人為我們所設定的角色,以為自己就是如他們所講的那樣。在此要請各位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窮的能力,只要我們能夠改變對自我的認定就成了。 我們常常會一味地認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卻無視于這樣的認定是否正確,也就是因為這樣主觀的認定,卻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衡量我們整個人生,便會發(fā)現(xiàn)許多時候我們所遭受的痛苦是因為未能堅持,然而也就因為能夠堅持到底,往往就得到許多快樂。各位不妨想一想,對于那些說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的人,我們給他貼上的是什么樣的標簽?是偽君子、是變色龍、是墻頭草。這種人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不能夠信賴、也不值得信賴。像這樣的標簽你希望被別人貼在身上嗎?你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嗎?相信各位的答案絕對是“不”!然而當我們堅持所相信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表明立場——你是怎么想,將要怎么做——那么這會鞭策你、督促你,使你無視于個人的利害,而不敢須臾忘卻對他人所許下的承諾。 相反地,當你能夠堅持原則、把穩(wěn)立場、信守承諾,那么就會有許多的好處等著你。對這樣的人我們是怎么形容的,各位可知道嗎?是忠誠可靠的、是足似信賴的、是可以托付的,你希望大家用這樣的標簽來形容你嗎?你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當你能夠表里一致、始終如一,那么就能得到所企望的快樂,避開你所不希望的痛苦了。 二 自我認定主宰了人的一生 你堅決相信自己的腦子不靈光,那么這個信念就真的控制了你的腦子,使它無法靈光起來。這跟學習的方式不對而導致學不好是不同的,因為當有了好的老師在一旁指點,學習的成效便能很快地增進。 大多數(shù)人認為改變學習方式并不是件難事,可是對于改變自己——改變認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卻認為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何以我們常會聽到一些人說:“我就是這個個性,改不掉了”的原因。人生若是抱持這種態(tài)度,根本就是在扼殺可能的機會,從而給自己留下永久而無可改變的問題。 一個人吸毒,若有決心戒,那么就可能戒除,這雖然做起來不易,可是當他戒除之后,從此就不大可能再犯。相反地,若是那人認為自己已經無可救藥,那么就算是被強制戒除,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后他依然會再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因就在于后者已認定自己戒不掉這個毒癮。各位若不健忘的話,在前面我們曾說過,一個人一旦相信了什么,就會看不見跟它相反的一面,那怕證據(jù)確鑿也難以相信,甚至還會為這個“信念”而拼命。上述這個例子里的人,就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永久脫離毒品的挾制,所以就永遠成為毒品的俘虜。 事實上,他吸食毒品乃是下意識的決定,結果自己不但不敢面對事實,反倒推諉已無法自拔。當他認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時,在其神經系統(tǒng)中就會建構起這樣的神經鏈,從而控制住他的行為,使他一再地重蹈吸毒的覆轍。 何以會這樣呢?因為大部分人對于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都會心存恐懼,也因此時時刻刻在尋求一種“確定感”,當他一覺得有任何不確定感時,內心就隱然產生痛苦。一件熟悉的事就算是明知會有痛苦,我們也能夠忍受,但卻很難去面對陌生的事。無情的是,當前這個世界變化得極快,不論我們所面對的是人、工作、環(huán)境或信息,瞬息之間它就會成為陌生,所以我們若不是尚有那份對自我的確定感,就真不知道要怎么樣去面對這個世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你不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在面對問題時會作出哪種決定?你會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價值體系、信念或原則呢?你是怎么來判斷對錯好壞或根本不去理睬?當一個人自認為是個無藥可救的吸毒者,要想救他的最大困難是:到底要把他的自我認定改變成什么樣子?是改變成“戒毒者”嗎?這么做并不能改變他的自我認定,只不過呈現(xiàn)出他后來的狀況而已。是“不再吸毒”嗎?這也無濟于事,因為那只能治標,日后很可能老毛病再犯。然而當他重新認定自己,比如說是個“基督教徒”、“回教徒”、“猶太教徒”或“佛教徒”,甚至于是個“領袖人物”——不管是什么,只要不跟“毒”有關——那么他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當我們對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了新的看法,我們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為的是支持這個新的身份。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一位體重超重的人,當他認定自己是個“大胖子”,自然就想努力節(jié)食。短期間內他可能會減掉一些體重,可是由于他這個“大胖子”的自我認定,卻會引導著他的行為,最后他又會恢復先前的體重。之所以會如此,乃是要跟他的自我認定相符合。人生實在是奇妙,不管我們是怎么地認定自己,哪怕那種認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終我們的人必然會跟著那種認定走。 所以,我們若是想真正地有所改變,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自我重新認定,就像上述例子的那位吸毒者,他不能一直認為“我是個戒毒者”,而要改為“我是個健康人”或是“我是個自由人”。不管你要怎么認定自己,反正就是不要跟毒品扯在一塊兒。日后當再有毒品來誘惑他時,他的直覺反應就不再是到底該不該吸毒,而是很單純、很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骸拔也挪皇悄莻€吸毒的人,他早已死了?!本拖耋w重超重的,他必須把他的自我認定從“大胖子”轉換為“活力充沛且健康的運動員”,這個新的認定能改變他的行為,不管是飲食方面或是運動方面,目的都在于造成身材上的長期改變,好與他的新身份相配。乍看之下,這種轉變好象是在玩弄文字游戲,然而不容諱言,它對人本質上的改變還真是奧妙。 事實上,只要對自我認定有一丁點的改變,你整個人生就會相對跟著改變。若是不相信的話,我們就再拿那個吸毒者的例子來談一談。他之所以會去吸毒,不用說一定是信念跟一般人大不相同,這包括他長期的感受、提問自己的問題、引導他行為的價值觀、支持他信念的心態(tài)等,因為一般人對自我的認定多是一些正常的角色,例如一位運動員、一位教師、一位工人或一位情人,不是嗎?上述影響自我認定的因素,并不是都有完全的效果,不過其中幾樣倒還真能把主宰系統(tǒng)全然改觀。 三 人生隨著自我認定的改變而改變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嘗試作某些特別的改變,可是卻一再地失敗,不用說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變跟你的自我認定不符所致。安東尼·羅賓認為,自我認定可以從一再嘗試改變著手,只要你能表里如一,最后就終必能夠成功。 如果你還有進取心,更可以去擴展這個自我認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質。 你愿不愿意幫助一個陌生人而忍受抽取骨髓之痛?大部分人對此都會大聲地拒絕,不過在1970 年進行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借著信念的改變而改換成新的自我認定,那么許多人都愿意慷慨地接受這項手術。 研究也顯示出,那些實驗對象一開始得先作一點小小的允諾,隨之便被要求要做兩件小事,使得他們覺得若是不幫助人就有些“違反本性”。這時其中就有不少人因此而產生新的自我認定,認為自己是個“捐贈者”,只要別人有什么用得著他的地方,就很愿意無條件地提供幫助。一旦他們有了這個念頭,這時再要求他們捐贈骨髓,幾乎每個人都欣然答應,不管是要付出時間、金錢或要忍受有關的痛苦,這全是受他們新的自我認定所影響,因為此時他們已把自己視為是一位捐贈者了。由此可見,世界上能主宰行為最有力的工具莫過于自我認定了。 或許你會問:“自我認定不是受限于個人經驗嗎?”不對,它并不受限于個人的經驗,但卻受限于對個人經驗的詮釋,你怎么來認定自己是取決于你的決定,到底你想把什么套在自己的身上?你給自己貼上什么樣的標簽,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怎樣去認定自己,你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Crisis 的中文意思是危機,它具有雙重意思,一是危險,一是機會。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要他改變某些行為并不是件多么困難的事,然而要他改變自我認定那就不簡單了,甚至于還會招來他的敵意。一個人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對自我的認定,而其被觸犯乃是最無法忍受的痛苦,有些人就因為堅守對自我的認定,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在他那本名著《悲慘世界》中,以很戲劇化的手法訴說了這個道理。故事的主人翁冉阿讓由于偷了一條面包給饑餓的家人,結果被捕而判了幾年的勞動改造。在此期間他雖是服刑,可是心里并不接受警方加在他頭上“賊”這個罪名,因為他是不得已而去偷竊的。當他刑滿出獄時,四顧茫然而不知何去何從,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下等工作,卻不時得忍受周圍之人的歧視和斥責,只因為他有犯罪的前科。 在走投無路的狀況下,最后他認命地接受了社會硬加在他頭上的標簽,既然大家都把他當成個賊,那么他就去作個賊。有一次他饑寒交迫,結果碰到一位好心的神父收容,不但給他吃的,還讓他在那里住宿一晚。因為他自認為是個賊,所以偷了神父家中一組貴重的銀器,然后摸黑不告而別。沒想到在路上遇到警察的盤查,發(fā)現(xiàn)他不但犯有前科,同時背袋里竟然還有神父的貴重財物——這要是被查出來是偷竊的話,必然會被判刑終身勞動改造。 隨后他被警察帶回到神父那里對質,但神父堅稱那些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同時還說他漏掉了一對銀燭臺沒帶走。冉阿讓沒料到神父竟然會這么說,待警察離去后,更讓他驚訝的是神父不但沒追究,反而讓他帶走這些銀器,好重新做人。 這下子冉阿讓迷惑了,不解為何神父會相信他改邪歸正?為什么不干脆把他訴之于法?他只記得神父說他們是弟兄,他從此不再為罪所挾,是個規(guī)規(guī)距距的人,更是上帝的孩子。神父這番話對冉阿讓產生很大的沖擊,一下子扭轉了他先前的自我認定,隨之他撕掉了服刑的證明文件,遷移到另外一個城市,重新做人。當他換了新的自我認定,整個行為也跟著改變,熱心公益,很快地便成為當?shù)氐闹宋铩?/p> 然而有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卻不相信冉阿讓,始終死盯著他,并想把他繩之于法。當沙威被革命分子抓住,交給冉阿讓處置時,他本有機會把沙威解決掉,可是卻寬宏大量地饒了沙威的命。沙威在過去那些年里一心想緝拿冉阿讓,沒想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他是個好人,或許比自已還要好,這下沙威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壞人是自己,因為他一直在逼害冉阿讓這個好人。在無法面對自己的“新面貌”情況下,最后沙威縱身跳進洶涌的塞納河里自盡了。 四 改變你的自我認定 有位女士名叫黛博拉,大家都認為她活力充沛、熱愛冒險,她講了一個故事,是關于她自我認定的轉變。她說:“打從小時候起,就一直是個膽小鬼,我不敢作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我一概不碰?!痹趨⒓舆^幾次羅賓的研討會后,她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潛水、赤足過火和高空跳傘),從而知道自己事實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耐力即可。雖然她是這么想,可是這些心態(tài)還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她先前的自我認定,頂多她自認為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依她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fā)生,可是她有所不知,事實上轉變已經開始。她說其他的人都很羨慕她那些表現(xiàn),告訴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嘗試這么多的冒險活動?!币婚_始她對大家夸獎的話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后她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以前錯估了自己。 “最后”,黛博拉說道,“我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的想法連在一塊兒,因為我清楚知道膽小鬼的信念使我設限,從而我決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個膽小鬼?!笔虑椴⒉皇沁@么說說便完了,事實上她的內心有很強烈的爭戰(zhàn),一方面是她那些朋友對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對自己的認定,兩方并不相符。后來又有一次要高空跳傘,她把它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而讓想冒險的企圖從而擴大為敢于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升到一萬二千五百英尺的高空時,黛博拉望著那些沒什么跳傘經驗隊友,多數(shù)人都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恐懼,但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她告訴自己:“他們現(xiàn)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于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她運用了他們的恐懼,來強化出她希望變成的新角色,她心里說道:“那就是我過去的反應?!彪S之她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剛剛已經歷了重大的轉變,她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一個敢冒險、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飛機的隊員,下降時她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就從沒有過這么有活力和興奮。她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而打自心底想好好表現(xiàn),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后來她對羅賓說:“羅賓,就跟你研討會中所教的一樣,如果你光會要我們打破恐懼和自我設限,結果自己卻不敢真的赤腳過火,那么你所教的那一套對我們是不管用的。你怎么說就得怎么做才行?!摈觳├霓D變很完全,因為新的心態(tài)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舊有的自我認定,從而作出決定,要去拓展更大的可能,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新的自我認定馬上就取代了舊有的——那個她已不再想要的自我認定。她之所以能夠轉變成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最后的杠桿;她自我認定的演變雖然很簡單,可是卻十分有效。她新的自我認定后來不但影響了孩子、丈夫,甚至影響到她所涉及的每一樣事情,如今已成為一位真正敢于冒險的領導者。 當然,我們永遠可以重新來認定自我,各位不妨想想兒童內心里豐富的想象力,前一天他可能是扶弱濟貧的蒙面?zhèn)b佐羅,后一天就可能變成希臘神話里的大力士??死梗搅私裉旌芸赡芩殉蔀楝F(xiàn)實生活中的英雄。 自我認定的轉換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經驗,這也就是何以有那么多成人會一整年都盼望著萬圣節(jié)或紐奧良市的嘉年華會,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兩個節(jié)慶能使他們走出自我,而改換成期望的另外一個自我,這個暫時的自我可能會讓他們有勇氣去做那些平日不敢做的事,而那些事他們一直想做卻不敢做,乃是因為那跟他們平日的自我認定不相符合所導致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一年的任何一天去做那些事,只要我們能重新認定自我,或者純粹就是讓“真實的自我”釋放出來,那就有如斯文的克拉克·肯特脫下了眼鏡和西裝,搖身一變就成了無敵超人。誰能知道,當我們換了個自我認定,很可能就此超越了過去及現(xiàn)在所貼在身上的一切標簽。 五 重新改造你自己 就是現(xiàn)在,讓我們來拓展自己的人生吧!如果你不滿意目前的自己,那么就動手改變吧!你可以從采取下述四個步驟開始,重新改造你自己。 (一)寫下你的自我認定 你希望的自我認定中要包括哪些條件,請把它們寫下來。隨著一面寫,你一面得顯示出要改變自己的決心,到底哪些人的身上擁有這些條件呢?他們是不是你可以效仿的榜樣呢?你不妨臆想著自己已融入了這個新的自我認定里,他該是怎樣的呼吸方式?怎樣的走路方式?怎樣說話?怎樣思考?怎樣的感受? (二)下定決心 如果你確實想拓展自己的自我認定和人生,那么從此刻開始,你就得下定決心想成為什么樣子。你的心態(tài)要重回到孩童時代,對未來滿懷憧憬地寫下上述角色所必須具備的各樣特質。 (三)列出行動方案 現(xiàn)在請列出你的行動方案,好使你能夠跟這個新的人生角色確實相符合。在謀劃這個方案時,你得特別留意要結交什么樣的朋友,要讓他們能強化而不是弱化你的自我認定。 看見一個人能拓展他的自我認定,這實在是件再愉快不過的事了,這些年來安東尼·羅賓的朋友菲克爾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親眼目睹他那長子泰勒的蛻變,從一竅不通地跟著他學駕駛直升機,到成為一位熟手,更進而成為一位直升機職業(yè)駕駛員。 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成為少數(shù)的實干者之一,可以自由地翱翔于藍天之上,而不像大多數(shù)空談者光是在作這些美夢,各位可知道這對他的自我認定會有多大的影響? (四)讓你自己知道你的自我認定 最后一步是你得把新的自我認定盡可能讓周圍的人知道,而最重要的是得讓你自己明白。每一天你都得以這個新標簽來好好提醒自己,時間一長它就會把你調整成這個標簽的樣子。 六 你未來的自我認定 就算是做完了這個練習,你還得繼續(xù)地改造你的自我認定,不斷地去拓展,使它能更上一層樓。我們這個世界是始終不停地在變動,如果你想過更高品質的生活,那么就得不斷地拓展你的自我認定。你必須時時留意會影響自我認定的各樣事物,看看它們是使你增強還是使你削弱,尤其重要的是你得能夠全盤掌握才行,否則就又重蹈過去的覆轍。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羅賓就是這樣一直不停地改造自己,也因此經常有人會覺得好奇,為何他會有那么大的自信去嘗試各樣的新事物。人們時常會問他:“你是怎么能夠做出這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事實上,最大的原因是他看事情的角度跟大部分的人不相同。大部分人多等到有了自信才開始行動,而羅賓是一開始便逼著自己要有信心,這樣可以使自己內心篤定,隨之潛能便跟著自己發(fā)掘出來。 數(shù)年前羅賓一時興起,去參觀了位于紐約貝爾浮醫(yī)院的太平間,當?shù)竭_醫(yī)院時,有一位名叫佛瑞德·科文的醫(yī)生負責接待,他正是那家醫(yī)院的首席心理學家,他曾說如果要想了解生命,就得先去了解死亡。羅賓懷著好奇的心情進了他的辦公室,等坐定后佛瑞德便告誡說,在觀看過程中千萬別說話,有什么問題等結束后再提出來。 不知道會看見什么狀況,羅賓有點緊張地尾隨佛瑞德走下樓梯,進入了無人認領的停尸間,其中大部份的死尸是流浪街頭的貧民。當他拉出一個裝尸體的金屬盒,打開尸體袋時,羅賓的身子不覺冷抽了一下,這里躺著一個“人”,可是他一時卻覺得空空然也,嚇了一跳,以為自己看見尸體突然動了一下。隨之佛瑞德指出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們很難接受一個不會動且沒有生命跡象的人體。 隨著佛瑞德打開一個又一個金屬盒,相同的感覺一再地沖擊著羅賓:里面都是空空然也,雖然肉體在,可是人卻不在了。這些人死去都不久,體重跟生前沒什么兩樣,不管他們活著時是什么——本質上真正的他們此刻俱已不在。事后,羅賓頗有感嘆:“我們這些人并不就等于我們的肉體,當人死了,留下的是具肉體,跟著去的是那些看不見且沒有重量的自我認定,有些人稱其為‘靈魂’。同樣地,我們也要記住這一點,當我們活著時,我們這個人也并不等于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過去和我們現(xiàn)在的行為?!比蘸笕羰悄阍僬f出“我永遠沒辦法”或“我就是不行”這樣的話,好好想一想你說這話的后果,你是不是給自我設限了呢?如果是的話,那么就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拓展自我。別光想你沒法做那件事,而要想你能做好那件事,然后拿出行動,使之成為你新的心態(tài)。日后當你再想到自己不行時,這個心態(tài)可使你感到篤定,知道自己的能力遠超過所想。 你要學會開始自問:“我會超越得更多嗎?此刻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呢?”固然,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不會盡如人意,可是你要排除萬難,全力實現(xiàn)所持守的價值和所作的美夢。 在你的心里要這么想:“我要一直想著自己就像是已經實現(xiàn)目標的人,不管是呼吸方式、走路方式及待人方式都要相符?!比绻覀兿氤蔀槭裁礃拥娜?,就得下決心作出那種人的思考、感覺及行為,最后你就真的能成為那樣的人。 此刻你已經來到了十字路口,一個關系你人生的重要關頭,你必須作出重大的決定。 過去的就別再想了,只要想想現(xiàn)在的你,你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去你是什么樣的人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現(xiàn)在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要好好思索這個問題,讓它成為扭轉你人生的重要決定。 在你開始進行自我改造、重新給自己認定的過程中,要不時地溫習這本書里所說的,在此要給你一個建議:不要太嚴肅,要保持輕松,讓冒險帶給你不斷拓展的愉悅,使你在有生之年的每一個日子里新了又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