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會 感 恩 感恩,就是一種感謝、感激之情,它是發(fā)自內心的感動,來自心靈的震憾,永遠掛在心頭的情感,難 以磨滅的情懷,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心態(tài)。 現在,好象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了,許多人都不知道感恩,不懂得感恩。用別人時,理直氣壯,過后卻連句謝謝的話都沒有,好象別人幫助他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不知道這世界都需要各自的付出與回報。 家庭中,給孩子過生日,是件非常高興的事。大人們都在深深祝福他們能幸福、快樂,能健康成長,不斷進步……那么,孩子呢?他們是否也記住了父母的生日呢?他們是否還應該…… 有這樣一位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生日那天,父母給他發(fā)了祝福的信息,可他收到后,連及時說聲“謝謝”都沒有做到。直到父母去了電話,他還表現的很是無所謂,很讓父母傷心。其實,他在父母心目中還算一個比較懂事的孩子,這次也許只是一時的疏忽。可這一時的疏忽,卻給父母造成了無意的傷害。 其實,過生日,真正值得祝福的,應該是全天下的父母,尤其是全天下的母親。不是嗎?十月懷胎,多么艱辛,而分娩又是母親的受難日,有的則是人命關天的時刻……這才是開始,真正艱辛的,還在后頭,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又到了談婚論嫁的關口,就算成家了,做父母的也放心不下……花多少錢,出多少力不說,每個階段,更有每個階段的操心事,做父母的容易嗎?能得到孩子的感恩難道不應該? 孩子們,特別是年輕的孩子們,是不是應該想到,自己的生日正是向父母感恩的時刻呢?我們豈能只圖自己開心高興,忘記了我們是怎么走過來的?在你的生日時刻,父母不是奢求你的報恩,而是正在思念著你呢!想想美國對感恩節(jié)的如此隆重,我們難道不為所動嗎? 孩子對父母缺乏感恩之情,不懂得感恩,不能只一味地責怪孩子,還應該檢討自己這“第一任教師”做的如何:身教怎樣?自己對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很孝順;言教怎樣?平時能不能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循循善誘;是不是特別的溺愛、嬌慣孩子?在孩子做錯時,或者做的不好時,能不能及時的提醒、開導、批評。不能等到孩子大了,自己老了,那時再教育就晚了,那也只能是自己怨恨自己了。君不見,那些從小最嬌慣的,也是將來最不孝順的。 值得感恩的還有,我們的朋友、同學、老師、同事、戰(zhàn)友、上級、下級……在他們最真誠的幫助、教育、關心、鼓勵、啟迪、激勵下,才有自己的成長成熟,才使自己不走或者少走不該走的彎路。 值得感恩的還有,養(yǎng)育我們的美好世界,感謝陽光、雨露、大地、萬物,感謝所有世間的一切。 值得感恩的更有,我們偉大的祖國。祖國給予我們安定、和諧、文明、富強的政治經濟文化局面,祖國給予我們美好的生存空間和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才有我們今天的進步發(fā)展,才使我們有施展自己才干的用武之地,才使我們通過勤勞致富,建立自己幸福溫暖的小家庭。 感恩,作為一種心態(tài),一種意識,就要從小時培養(yǎng),從小事養(yǎng)成。 要使孩子從小知道,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是很幸運的,世界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陌生人,都應該表示感謝,都應該懂得感恩。同時,我們還應該有這樣的境界,這個社會是大家的社會,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應該幫助誰,只有處處幫助別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人生在世,感恩報恩,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成人之美,才是最有價值,才是最快樂的 |
|
來自: 春雨 > 《感悟 哲理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