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主動化
鄭金洲
課堂教學改革的要點之二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化,表現為課堂教學上,改變原有的學生靜聽的狀態(tài)與面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逐步得到確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課堂上能逐步得到發(fā)掘與體現,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互動、對話、交往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改變態(tài)度。
無論是素質教育提倡的學生主動發(fā)展,還是新課程強調的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都需要將課堂教學的重心真正實現下移,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實現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學生自身的成長發(fā)展。
以學生主動發(fā)展為著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在教學設計等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與空間。從學生的角度和眼光思考教學內容選擇與方法的確定,而不是用教師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維,用教師自己的行為替代學生的行為,用教師自己的文化替代學生的文化。真正從學生的立場去觀察與思考課堂,教師就會認識到,學生既有的經驗有哪些,教學的內容與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無差距,差距多大,如果將某些知識點讓渡給學生自行去探討,會遇到哪些障礙,產生怎樣的問題,教師自己如何幫助學生破解障礙與問題,現有課時與學生主動學習有無矛盾,這些矛盾如何克服。等等。
從今天來看,教師不常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原因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觀念上未能充分認識到教學應產生的變化,沒有認真分析學生身心發(fā)展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沒有從思想觀念上扭轉原有的教師單一的知識傳授的角色定位;二是現有教學時間安排與學生主動學習有一定矛盾,兩者難以兼顧,一旦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與權利,教學時間常會難以調控;三是教師并沒掌握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策略,課堂上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的同時,恰恰是凸現自己教學無能無助的時候,換句話說,學生活了,教師自己就“死”了。
對于上述問題,要區(qū)分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觀念未轉變,主要解決觀念問題,要通過培訓、專家引領、教師現身說法等途徑促使教師的觀念產生應有的變化。時間不充分,要從制度上進行設計與安排,用制度去規(guī)范相關的行為,同時要積極探究在既定時間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正如同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指出的,任何一種新的教學行為,才初始階段常是損耗較長時間的,而這種行為運用一段時間后,就會縮短時間甚至比原有的時間還短。指導策略不當,要通過研究、集體備課等各種方式,不斷探尋在學生新的學習情景下教師指導的新方法,要注重通過日常實踐積累相關智慧,使教學逐步達到一種新的境界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