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之妙
有一個木匠在工作的時候,不慎將手表掉落在滿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面抱怨自己倒霉,一面撥開地上的木屑,想找出他那只心愛的手表。許多伙伴也提著燈,與他一起找表,可是找了半天,仍然一無所獲。等這些人去吃飯的時候,木匠的孩子悄悄地進到屋子里,沒一會工夫,他居然找到手表了,木匠又高興又驚奇地問孩子:“你怎么找 到的?”小孩回答說:“我只是靜靜地趴在地上,一會兒我就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在慌亂中尋找出路,往往會迷失方向,不如保持靜默,拭去心靈的浮躁,出路往往就在你面前。 人生不能總是忙碌,還需要一分寧靜。 前一段,我入住10年前曾到過的一個五星級賓館。第一次見到的一位打工妹,10年時間竟從副班長、班長、副部長、部長、副經理、經理,一直做到今天的副總經理。當我問及個中奧秘時,這位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竟是遇事冷靜。她說10年來她曾遇到了許多無理取鬧的客人,也曾受過許多無端的委屈和許多工作上的難題,遇事時她總是強忍自己,默默地從一數到十,又從十數到百;遇到難解決的事情,也是先找一個僻靜之所靜坐一會,想想對策。多好的經驗啊,說起來容易,但要堅持,要十年如一日,的確是很難。這位打工妹卻做到了,所以她成功了。 古人嵇康的《養(yǎng)生論》對“心靜”有其獨到之見:“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閑來讀“雜”方才發(fā)現:所謂靜坐,竟是儒、道、釋三家的共有初步門徑。清朝末期的士大夫代表曾國藩綜合這三家學說,把靜字功夫看得更為重要。他在日記中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成為圣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陽明亦是“靜”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他還主張,精神靜養(yǎng)必須按照靜坐、平淡、改過三個步驟去進行。他還說: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和靜處,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 道及靜中改過,說到底,就是要學會在靜中思考,要想一些白天和工作中想不通,解決不好的問題。一個不會很好地靜思和總結的人,很難成就一番出色的事業(yè)。百動不如一靜,百言不如一默。據說,在印度南部的馬哈爾叢林里,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工具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安裝的盒子里面,裝上猴子愛吃的核桃,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子,剛好夠猴子前爪伸進去,但猴子抓住核桃后的前爪就抽不出來了。猴子常常中計,因為它們有一種習性,那就是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的欲望是層出不窮且無止境的。外感熱浪,內遭心煩,故燥熱難耐。人生的遠航,有時不是帆在動,而是心在動。實踐告訴我們:生命之舟是難以承載太多的功名利祿和浮華虛榮的。要知道人生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松開手”,學會心靜,方能輕裝上陣,寧靜而致遠。 寵辱不驚,看門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意既是方法,也是心態(tài)。運用之妙,則存乎一心。 現實工作中,一旦遇到較大的困難,遇到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會“冷”處理,模仿一下在“靜”中找手表的小孩和“靜”中找出路的打工妹。其方法是:閉門謝客,凈身漱口,一杯好茶,一根好煙,靜坐一兩個時辰,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在每次緊張的挑戰(zhàn)來臨之前,我都會為自己保留一兩個小時心靈的空間。 先哲們總是說:性格即命運。好的性格,就會有好的命運。好的性格怎么來,無非就是要先“靜”下來,要靠“修”靠“煉”,然后變成習慣,再演變成性格。 所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我想沒有先期的“靜”,也定會沒有后期的“超脫”和“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