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10余款新車在北美車展亮相的福特在偌大的展廳中顯得有些黯然?! ?a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ff0000" href="http://www./cfnyear/2006/" target=_blank>2006中國金融年度人物活動評選
盡管今年的業(yè)績讓它多少有點底氣不足,但是作為底特律本土的三大汽車巨頭之一,福特仍然希望向世人展示其在未來發(fā)展中的宏愿和決心。其中,在本次車展上全球首發(fā)的2008款??怂箤⒅饕袚鹛嵘衲旮L乇泵朗袌鲣N量的重任,這也意味著長期以高油耗車型雄霸市場的福特將順應市場變化調整產品戰(zhàn)略,開始主攻擁有更多年輕消費者的小車市場。
一個世紀前,亨利·福特發(fā)明了T型車和流水生產線,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汽車業(yè)的始祖。80多年來,通用和福特都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高速公路。然而,時過境遷,因造“國民車”而聞名于世的福特由于連續(xù)6年銷量滑坡而陷入了巨額虧損的困局。如今,通用依然穩(wěn)坐全球老大的寶座,福特卻不得不應對銷量大幅下滑、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尷尬局面。
重整山河受挫
2006年年初,福特發(fā)布了一個名為“前進”的發(fā)展計劃,試圖在2006年第一季度末,實現公司最高級管理職位削減12%、在北美減少4000個領薪職位、與薪金相關的北美成本降低10%的目標;同時還計劃在2008年前實現北美汽車業(yè)務盈利,2008年年底前,組裝能力減少26%,即120萬輛;2012年前停用14座生產廠,其中包括7座汽車總裝廠。
不堪承受銷量下滑和巨額虧損雙重壓力的福特,已經開始把大規(guī)模的裁員、減產列入了日程,并逐步付諸實踐,但是這仍然沒能改變福特在北美市場的頹勢。根據美國《汽車新聞》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整個2006年,福特汽車公司在北美市場上的總銷量達290.11萬輛,比去年同期下滑了8%。其中轎車銷量達110.8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5.2%;卡車銷量達179.29萬輛,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6%。 盡管尚未公布去年全年的財務狀況,但即使憑最樂觀的估計,福特2006年虧損預計將高達70至80億美元,公司盈利至少還要到2009年。
2006年對于整個底特律來說,都是失意的一年。油價持續(xù)狂飆讓美國消費者開始轉變購車習慣,甚至取消或暫緩了原定的購車計劃。盡管年底油價開始大幅回落,但是美國民眾仍然對高油價心有余悸,即使決定買車也會把燃油經濟性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指標。福特向來以高油耗車型如SUV等風靡全美,這一市場變化無疑讓它措手不及,產品明顯不如價廉、節(jié)油的日、韓車順應市場需求。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了福特的一大危機。
另外一方面,擁有百年基業(yè)的福特不僅在歷史的積淀中樹立了舉世聞名的品牌,也在此過程中背負著越來越大的包袱。其中,最令比爾·福特頭痛的要數巨額養(yǎng)老金和醫(yī)保費用,這些開支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在銷量出現大幅下滑的時候,這一弊端更是顯露無遺。2006年11月份,福特宣布了一個包括裁員3.8萬人的重組計劃,這個人數占到了其北美員工總人數的一半。
與福特大幅裁員、大量關閉工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豐田一次又一次地創(chuàng)造了趕超美國巨頭的速度奇跡。去年全年,豐田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達254.25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2.5%,已超過克萊斯勒成為美國市場上的第三大汽車制造商。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照此趨勢發(fā)展下去,福特將在2007年被日本豐田全面趕超,而福特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
復興須先反思
擁有百年基業(yè)的福特顯然不甘心就這樣一敗涂地。2006年9月,原波音高管艾倫·穆拉利以“救火員”的身份空降福特,并接替比爾·福特成為福特新任CEO。
這一幕對于近10年以來的福特而言并不陌生,從1999年的雅克納塞爾到2001年的比爾·福特,再到如今的穆拉利,福特的領導者多次因業(yè)績不佳而讓賢,施政綱領也頻頻發(fā)生變化,卻始終沒有切準救治頑疾的要害。目前,曾經成功帶領波音公司走出困境的穆拉利開始把資產的調整重組、恢復核心業(yè)務的盈利能力作為工作重點開展。
對于福特而言,北美市場是必須抓牢的根基。鑒于此,福特必須深刻反思自己與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脫節(jié),及時調整產品結構,轉變從前以高油耗的卡車、SUV、運動型車為核心的利潤增長方式,緊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整個市場的消費趨勢制定產品計劃,盡早推出順應市場需求的低能耗、高環(huán)保技術。
此外,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中國市場也是福特不得不把握的一個復興突破點。2006年,福特在華合資企業(yè)長安福特馬自達的全年銷量達13.1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108.3%,而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怂箤︿N量的強力拉動。
福特還必須反思的一點是,盡管今年取得了理想中的好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福特在中國的地位已經穩(wěn)固,中國消費者對福特品牌缺乏清晰的認識以及福特中國本土化意識不強的問題不解決,福特將難以在中國做大做強。這種情況不改變,福特想憑中國市場作為全球復興的突破口,也只能是天方夜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