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詩情畫意]千年經(jīng)典欣賞與解析

 廣南子 2007-01-16

本文由 不解風情  發(fā)表于: 倍可親.美國 ( backchina.com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武鎮(zhèn)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詩人迭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shù)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 等,使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更顯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通過詩中生機勃勃的春景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歡快喜悅之情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字嗣宗號靖逸南宋詩人。他的詩多寫江湖田園風光,七言絕句尤其新穎優(yōu)美富有生活情趣。  

①游園不值想游園沒能進門兒。值,遇到;不值,沒得到機會。  

②應憐:大概是感到心疼吧。應,表示猜測;憐,憐惜。  

③屐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④小叩:輕輕敲門。  

⑤柴扉: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風輕陽光明媚,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看看園里的花木。輕敲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還是沒人應聲。這樣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見有人來開門迎客。怎么回事兒?主人真的不在嗎?大概是怕園里的滿地表苔被人嗝踐踏,所以閉門謝客的。果真如此的話,那就未免太小氣了。詩人在花園外面尋思著,徘徊著很是掃興。在他無可奈何正準備離去的當兒抬頭之間,忽見墻上一枝盛開的紅杏花探出頭來沖著人打招呼呢。詩人快意地想道:滿園的春色已經(jīng)溢出墻外,任你主人把園門閉得再緊,也關(guān)它不住。“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lǐng)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但是后來讀者并不以這點兒為滿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賦予這兩句詩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陰難,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這兩名詩 也便 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絕。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賞析】  

這兩首是題畫詩,作于元豐八年(1085)。  

下面是對第一首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shù)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shù),而詩是語言藝術(shù),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guān)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睔W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碧K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p>

詠鵝  

駱賓王

約640— 684以后,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初道王李元慶辟為府屬。后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轉(zhuǎn)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后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yè)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zhuǎn)或被譽為“絕唱”。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墒牵搅嗽娙死畎椎墓P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斑b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皰臁弊趾苊睿瘎訛殪o,維妙維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チΦ馁濏?。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tài)?!帮w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耙墒恰敝档眉毼?,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梢姟耙墒倾y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shù)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里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 “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眻鼍半m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薄稇蛐炷俨荚姟吩掚m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xiàn)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薄讹嫼铣跚绾笥辍罚┳x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guān)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八娉跗皆颇_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jié)。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 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兩者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靶腥恕?,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皵嗷辍?,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diào)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jīng)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yōu)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jīng)使我們?nèi)缤吹剑[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shù)聯(lián)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都t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靶踊ù濉辈灰欢ㄊ钦娲迕?,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jīng)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lǐng)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qū)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jīng)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jīng)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分析】   

汪倫:桃花潭附近居民,曾熱情招待過李白。     

踏歌:邊唱歌邊用腳踏地作節(jié)拍。     

桃花潭: 在今安徽涇縣。  

《贈汪倫》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詩中首先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一位普通村民對詩人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詩人信手拈來,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zhuǎn),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自己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酒隱安陸,客居魯郡。這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以玉真公主之薦,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亂起,為了平叛,入永王李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長流夜郎。遇赦東歸往依族叔當涂今屬安徽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以詩名于當世,為時人所激賞,謂其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xiàn)實,描寫山川抒發(fā)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天寶時名士,卻不樂仕進,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  

第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可以解作"夜深時斜斜的月亮照著一半的房屋"。但"半人家"也可以暗示分離了的夫妻。這叫"預設"。第三句就是詩中主體忽然驚覺。再以第二句的"北斗、南斗"為前提,更加強它的感染力。 從"文本互涉"的角度來看,"北斗"句從漢樂府《善哉行》衍出。

下面是其中六句:  

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交在門,饑不及餐。歡日苦少,戚日苦多。  

這幾句說明了家中少婦的苦況,如果我們像聞一多那樣把"饑、餐"解作"性愛"的缺乏與滿足的話,我們更明白她的處境。在家的妻子既要奉侍夫家的人,而丈夫又不在身旁,自然難免有"歡日苦少,戚日苦多"之感了。  

第四句的"蟲聲"出自《詩經(jīng)》中《雞鳴》的"蟲飛薨",甘與子同夢。它說明女方盼望枕邊人早日回歸。"新透綠窗紗"的"新"是女方驚覺孤單的訊號。同時,蟲聲擾人,難以入夢,回應第一、二句。夜深不寐,加上第三、四句對性與愛的暗示,使人想起《關(guān)雎》"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這兩句詩。"蟲聲"句又令我們聯(lián)想到六朝《讀曲歌》的"春風不知著,好來動羅裙"。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 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xiàn)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jīng)會喚起關(guān)于做好事的人的聯(lián)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的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下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 “好”。第二聯(lián)進一步表現(xiàn)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們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lián)的“知時節(jié)”,還不足以完全表現(xiàn)雨的“好”。等到第二聯(lián)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皾撊胍埂焙汀凹殶o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 “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lián)。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敝挥写系臒艋鹗敲鞯?。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尾聯(lián)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fā)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xiàn)了  

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第二聯(lián)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lián)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xiàn)得多么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送上人

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詩人簡介】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籍貫宣城今屬安徽。青少年讀書于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游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zhuǎn)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游吳越,終于貞元六年之前。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自詡為“五言長城   

[注釋]

①孤云、野鶴:古人認為是超塵脫俗的事物,這里用以喻指“上人”。將:與,共。

②沃洲山: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道家列為第十二洞天福地。相傳晉代僧支遁曾在此地放鶴養(yǎng)馬。     

[簡要評析] 這又是一首送別僧人的詩作,據(jù)說是詩人送別靈澈所作。“孤云野鶴”現(xiàn)在是一句成語,而劉長卿此詩則是該成語的始作俑者。在本詩中“孤云”喻為上人,是為形容他四方云游、來去無蹤的行跡。而“野鶴”則是實指,也是本詩中最須矚目的地方。鶴,在古代往往被看成是仙者的陪伴之物。仙人王子喬的故事中即有乘鶴飛行的情節(jié)。因此,鶴者往往被加上“仙”字等,稱為“仙鶴”、“靈鶴”、“野鶴”,而成為仙人的親密侶伴。本詩中的“孤云將野鶴”句,是詩人借助野鶴的形象,暗示靈澈是一介高僧,他的修煉已將成正果,所以他是不可能再在普通的民間住下,自然就不會去那俗人會聚的沃洲山了。所以后兩句只是從第二句衍生而來,是對第二句的注釋。詩人對靈澈說,你要去的地方一定會是離仙境最近、離人寰最遠的深山寶剎之中,豈能再往人間住?譬如沃洲山那里,已被俗世之人踩踏個遍,想你也是不會再去那里的。詩人巧妙地將人間和仙境兩處對立,一方面表達作者對俗世的厭棄,一方面贊友人之品德高潔不入俗流,將惜別之情寫得充滿仙境之雅,讀來無常人分離之傷感,卻浮現(xiàn)出流云出岫的飄逸。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注釋】  

蹤:蹤跡。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   

【簡析】  

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詩人簡介】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復中博學宏辭,授集賢院正字。調(diào)藍田尉,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順宗即位,任禮部員外郎,參預政治革新。不久憲宗繼位,廢新政打擊革新派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召還長安,復出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與韓愈發(fā)起古文 運動,為一代古文大家,世稱“韓柳”。其詩得《離騷》馀意, 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纖而歸于淡泊,簡古而含有至味。成就不及散文, 卻能獨具特色。   

【主要詩作】   

漁翁  

溪居 江雪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