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遠、明實、明心 今天在雜志上看到一則小故事,故事說的是: 有一位師傅收了三個徒弟。他發(fā)給每人一枝谷穗,說:“明天告訴我多少顆谷粒。” 第二天,徒弟們來報告。大徒弟說:“一共1328粒。” 師傅:“你怎么數(shù)的?” 大徒弟:“揉碎了,放一張紙上,一粒一粒數(shù)。” 二徒弟說:“1430顆谷粒,揉碎了撒地上,抱一只大公雞來啄,數(shù)雞頭。” 三徒弟說:“我這枝谷穗1350粒。” 師傅:“怎么知道的?” 三徒弟:“問兩位師兄,取中間數(shù)。” 師傅說:“好,你們都出徒了,明天下山吧。” 眾徒弟疑惑:“您還沒教我們呢?” 師傅把大徒弟叫過來,說:“你辦事耐得勞煩,是好事,以后要開闊心胸。數(shù)谷粒的時候,你是不是常常眼花,是不是做夢都夢見谷粒?耐煩之人還要學習疏朗心境,免得躁。” 對二徒弟他說:“你比師兄機巧,會用工具。公雞吃谷你得數(shù),惠于世又惠于畜。以后要學習明真?zhèn)?。公雞啄谷低頭,啄沙也低頭,你怎么知道吃到肚里的都是谷粒呢?” 最后,他告訴三徒弟:“你最聰明,因為你知道利用人。人間的事都是利用人,甲利用乙吃糧,乙利用丙穿衣,丙利用丁蓋房,用人又要為別人所用,互濟。你用的是他們的心念,這比實物更有用。我要說,以后勿輕信。人會利你,也會誤你。” 之后,師傅給三位徒弟各取了一個法名,明遠、明實和明心。 讀后,頗受啟發(fā): 1、做任何事情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既要投入,又要放松;既要做事,又要休閑。不能把事情做成一種負擔、一種壓力,那樣就會使自己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于身于心都不利。更不能把事情做得枯燥乏味、沒有生氣、另人生厭。應該設法在做事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樂趣,讓自己心情愉悅,以至于即使今后也不會因勞作而煩惱,這就是“明遠”。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尋找一個最佳的途徑,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找竅門”。找竅門就是利用技巧把事情做得更輕松些,有句俗語“苦干加巧干”說的就是這個理,還有句成語“事半功倍”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找竅門絕不等于不認真、不嚴細、應付了事,找竅門的同時也應該包括“去粗去精,去偽存真”的過程,這就是“明實”。 3、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借力。借力就是借用他人之力,如故事中的三徒弟數(shù)谷粒取中間數(shù)一樣。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往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完成一件事情,他為你所用,你也為他所用,如師傅所說“互濟”。我們提倡自力更生,但我們又提倡借鑒他人的先進經(jīng)驗和成果,借鑒可以使我們省時、省事、省力,以更快的速度達到目標、完成任務。可是借鑒的同時我們還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這就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和思考,這就是“明心”。 明遠、明實、明心,如果都做到了,那才更完美。但是,世上沒有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