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人精神缺位
我很少去富人的場所,比如特別豪華的酒店。一天我去那等一個人,幾個胡亂穿著名牌的生意人斜躺亂坐在我旁邊,高門大嗓,吐痰抽煙,一會兒高笑,一會密語……就是這些人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高速度,又腐蝕著某種氛圍。
大陸的富人確實在道德上或者說在明面上的那種禮儀、教養(yǎng)和表面上對人的公平上,比起西方富人要低很多。富人精神道德上的欠缺,使中華民族一直沒有創(chuàng)造出當代的上層文化大廈。
從中外文化史看,真正高雅的文化是人民中的一小撮,富人階層或稱有閑階級創(chuàng)造的。人類中只有那樣一些人,他們衣食不愁,成長出充分發(fā)達的鑒賞力,有強烈的主導意識和精神渴求統(tǒng)領藝術家,而且有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時代的不朽的藝術。不管是以宋徽宗的極為雅致的花鳥畫和書法為代表的宋元古字畫,還是以康熙時代江南大地主以及模仿他們的清宮的喜好為準燒制的青花和粉彩,都標榜了一種有錢階層的光彩,進而成為了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代表之一。
歐洲的文化歷史更證明了這一點,沒有藝術也就沒有科學,它們是產生于有錢階層的土壤上的并蒂蓮。更別提羅浮宮的繁華,彼得堡的雅貴,威尼斯的綺旎……那就是一個富人和宗教和藝術家結盟的歷史,更準確地說,是富人中有鑒賞力的那部分,皈依宗教和藝術,使整個社會精神有序化———這也使更孱弱的人可以茍延殘喘,不至于在更加殘暴的血酬叢林里了無生路———富人發(fā)善,社會和人生都得到了好處。
富人和貴族為了修整或者哪怕暫時升華利益爭奪中粗暴和庸俗化了的靈魂,創(chuàng)造了高雅文化。
西方富人有一個好的傳統(tǒng):即暴發(fā)戶永遠是被嘲笑的對象,于是一種強大的附庸風雅的傳統(tǒng)催動著富人向紳士風度、藝術鑒賞者和宗教生活的層面滾動,兩代之后,粗俗的、偷羊賣肉的暴發(fā)戶竟也會成為園林古堡中做派有度、有著家族傳承一樣的富人。歐洲的文化歷史或者說風情史實際就是由這種精雅訴求推動的歷史。如果一個民族僅僅滿足于暴發(fā)生涯,而沒有這種內心訴求,那就是一個在文化上、思想上、在精神層面上沒有自我地位、沒有內在沖動、因而注定要被別人啟發(fā)和帶領的民族。
中國富人在精神上集體缺席,我們有富人而沒有富人的精神提升———精神貴族。
審視過去的兩百年,我們確實沒有在精神上給予這個世界任何貢獻。我們以為我們貢獻的都是些悲哀和錯亂,而人家貢獻給我們的我們也把它改造成相同的了。我們現(xiàn)在口頭上津津樂道的一切時髦或不時髦的,都是來自外人。
反觀我們的富人在二十年中創(chuàng)造了什么?其實用不著為他們開脫,二十年的時間不短了,足夠兩代人成長。事實是,中國的文化似乎與本應大有作為的富人沒什么關系。這些被媒體鼓動起來的富人僅收購了一些為了賺更多錢的字畫,他們不懂室內樂,不懂歌劇,也不屑埋藏在中國廣大山河中的民間藝術。他們缺乏信仰,因而沒有連帶出圣潔的那部分藝術,他們沒有正視社會弊端的勇氣。
他們中的很多人“錢沒有好來處”,或是在道德上不太站得住腳,因而消失得極快,中國的富翁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致富極快而又迅速消失的紀錄,讓富裕的西方世界瞠目結舌。
中國在福布斯上榜的富人每年有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原地蒸發(fā),其空缺為其他聞所未聞的新富們頂上。每年上榜的前十位又是被有關方面逮捕的最好人選,攫取、鉆營、恐慌、防范、隱藏、說謊、緊張……中國的富人確實沒有閑暇和精力顧及文化和藝術,更別談科學了。
那么多的富人不敢露富,不敢買房,不敢投資,不敢做慈善事業(yè),甚至不敢風雅……最順手的例子是那個販賣國家演出資源的趙安,多少人替他憋屈,那么多錢,光懶得搭理、散亂堆放的鈔票就有一千多萬,汽車六部他三輩子也使不完……可他除了像土財主一樣每天晚上數(shù)票子還能干什么?連太豪華的宅子都不敢買———在各種場合各種人物面前怎么說也得裝得稍微樸素一點。許多人都惋惜,那么多錢,創(chuàng)造出什么來了,把文藝風尚弄得粗俗不堪,弄壞了一代風氣。可惜左右中國文化界的人很有一些是像他一樣的土財主。
富人的悲劇也就是民族的悲劇。沒有富人的改良,這個民族沒有前途。富人不創(chuàng)造文化,是民族資源的一大損失。
中國有更大量的準富人或是說中產階層,與上述暴富流是有區(qū)別的。他們在大城市中更多的是高級白領,在離資本入侵更遠的地方是中小企業(yè)主,他們形成了一個當今年收入十五萬以上的廣大階層。他們模仿了一種文化,但也沒創(chuàng)造出文化。他們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有許多是出國歸來。在當今西方話語占絕對優(yōu)勢的世界里,受高等教育就等于洋化過程,他們在心底默認了西方價值,并不是全部默認,他們給社會帶來一種經(jīng)他們消化修正的西方文化。
他們沒有創(chuàng)造,他們販賣了文化:比如圣誕節(jié)、洋快餐、一夜情、性伴侶、同居、AA制、喝紅酒、背包旅行、汽車旅行、別墅熱、野外聚會、雷打不動的雙休日休息、洋家教、送子女海外讀中小學、海外觀球、駕波羅和寶來、裝修出專門的餐廳……
比之中國文化中固有的殘酷和狡詰那一部分,他們給社會帶來了一種甜膩。這種東西是社會運行的一種潤滑劑,是中產階級社會的磚石。他們沒有時間,他們思想平庸,他們深信外國……他們帶來的這種“小康”如果實現(xiàn)亦是中國人民的幸事了,畢竟生存和平安是我們最大渴求。
創(chuàng)造文化的事只能指望另兩個階層:比較貧窮的思想者、藝術家、作家和有數(shù)代積累的有閑暇的富人,這兩個階層的結盟或許能創(chuàng)造出能照亮一個民族的偉大的思想杰作和藝術品。
應該說,中華民族正在等待穩(wěn)定、溫馨、守法而精神上又孜孜以求的富人階層的出現(xiàn),我們可以稱他們?yōu)樾戮褓F族,他們將給社會帶來寧靜、慈善、雅致和深深的心靈感動。(/馮志新 沙林)
來源:青年時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