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zhàn)爭圖解(一)---先秦至三國時期

 XXWT985 2006-05-15
 
 
 
 
 
 
 

  牧野之戰(zhàn),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呂望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wèi)河以北地區(qū))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zhàn)略決戰(zhàn)。

  公元前1027年(一說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統(tǒng)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同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里與反商的庸、盧、彭、濮、蜀(均居今漢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陸南)等方國部落的部隊會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協同自己作戰(zhàn)的方國部落軍隊,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渡過黃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折而東行,直指朝歌。周師沿途沒有遇到商軍的抵抗,故開進順利,僅經過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曉抵達牧野。

  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驚恐。商紂王無奈之中只好倉促部署防御。但此時商軍主力還遠在東南地區(qū),無法立即調回。于是只好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wèi)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人(一說70萬,殊難相信),由自己率領,開赴牧野迎戰(zhàn)周師。

  二月初五凌晨,周軍布陣完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fā)起從征將士的敵愾心與斗志。接著,武王又鄭重宣布了作戰(zhàn)中的行動要求和軍事紀律: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wěn)住陣腳。嚴申不準殺害降者,以瓦解商軍。

  誓師后,武王下令向商軍發(fā)起總攻擊。他先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即讓呂尚率領一部分精銳突擊部隊向商軍挑戰(zhàn),以牽制迷惑敵人,并打亂其陣腳。商軍中的奴隸和戰(zhàn)俘心向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帥作戰(zhàn)。武王乘勢以“大卒(主力)沖馳帝紂師”,猛烈沖殺敵軍。于是商軍十幾萬之眾頃刻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盡去,于當天晚上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軍乘勝進擊,攻占朝歌,滅亡商朝。爾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諸侯,肅清殷商殘余勢力。

  牧野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車戰(zhàn)初期的著名戰(zhàn)例,它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tǒng)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為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后世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zhàn)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涿鹿之戰(zhàn),指的是距今約4600余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zhàn)?!皯?zhàn)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于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最早的“戰(zhàn)爭”,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原始社會中晚期,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于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后,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fā)展。與此同時,興起于黃河下游的今冀、魯、豫、蘇、皖交界地區(qū)的九夷部落(東夷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方向發(fā)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zhàn)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fā)的。

  據說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zhàn),擅長角牴,進入華北地區(qū)后,首先與炎帝部族發(fā)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并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為了維護華夏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qū)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yōu)勢,所以,雙方接觸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yōu)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fā)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鸮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zhàn)蚩尤族,并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筑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zhàn)爭”爆發(fā)后,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huán)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zhàn)階段,適合于晴天氣環(huán)境作戰(zhàn)的黃帝族處境并不有利,曾經九戰(zhàn)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zhàn)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fā)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于一舉擊敗敵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qū))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zhàn)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zhàn)后,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里舉行“封泰山”儀式后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xù)統(tǒng)領九夷部眾,并強迫東夷集團同自己華夏集團互結為同盟。

涿鹿之戰(zhàn)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qū)的基礎,并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zhàn)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戰(zhàn)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fā)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zhàn)爭”。


中國周桓王二年(前718)四月,在中原諸侯中首先 崛起的鄭國,出兵進攻衛(wèi)國。衛(wèi)支使鄰國南燕出兵攻鄭。 當燕軍入鄭國后,鄭莊公派大夫祭足、原繁、□駕率三 軍作正面抗擊之勢,另派公子曼伯、子元率兵潛入燕軍 側后的北制(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待機行動。燕軍專注 于當面鄭軍,對北制防備松懈。六月,曼伯、子元從北 制向燕軍發(fā)起攻擊,燕軍失敗。時人評論此戰(zhàn)時指出的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左傳·隱公五年》)的原 則,為歷代兵家所遵循。


周襄王二十年(一說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晉、楚 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地區(qū) 進行的一次決戰(zhàn)。
  中國春秋時期,齊國霸業(yè)衰落后,南方楚國、北方 晉國都趁機向中原擴展勢力,兩國利益直接發(fā)生了沖突。 楚國為遏制晉國南下,與靠近晉國的曹、衛(wèi)兩國結盟,使 其為抗晉前哨;又以宋國背楚從晉為由,于周襄王十八 年冬,出兵圍攻宋地緡邑(今山東金鄉(xiāng))。次年冬,楚 成王親率以令尹子玉為主將的楚軍及鄭、陳、蔡、許等 盟國軍隊,圍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晉國以應 宋求援為名,出師中原,力圖“取威定霸”(《左傳· 僖公二十七年》)。
  晉文公鑒于楚聯軍勢大,晉軍孤軍作戰(zhàn),勞師遠征, 于晉不利,便采納大夫狐偃的建議,決定進攻兵力薄弱 的曹、衛(wèi),迫使楚軍北上救援以解宋圍。二十年一月,晉 文公率軍向衛(wèi)國借道攻曹被拒絕,即轉道衛(wèi)國南邊渡河 水(黃河),直插衛(wèi)內陸,攻取五鹿(今河南清豐西北) 后,乘虛進占衛(wèi)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楚軍救衛(wèi)不 及,繼續(xù)圍困商丘。三月,晉軍乘勝攻入曹都陶丘(今 山東定陶西北),俘曹共公。晉文公又運用策略,加深 齊、秦與楚的矛盾,促使齊、秦出兵參戰(zhàn),形成晉、齊、 秦聯合攻楚局面。楚成王見形勢逆轉,急忙率部分楚軍 從商丘撤退到申(今河南南陽北),以防秦軍襲其后方。 同時令子玉放棄圍宋,避免與晉決戰(zhàn)。剛愎自用的子玉, 不顧情勢變化,執(zhí)意以曹、衛(wèi)復國為解宋圍的條件,要 挾于晉。晉文公用元帥先軫計謀,私許曹、衛(wèi)復國,使 其背楚從晉,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與之決戰(zhàn)。 子玉忿而北進,直撲陶丘。晉文公為爭取主動,令晉軍向 衛(wèi)地后撤90里,既履行流亡楚時曾許下“避君三舍”的 諾言,又避開楚軍鋒芒,向齊、秦兩軍靠攏,并誘使楚 軍尾追。子玉以為晉軍畏楚而退,長驅直入,陷入不利 地位。
  四月初一,晉、齊、秦、宋聯軍退至城濮,于附近 地域布陣:上軍在右,狐毛為主將,狐偃為副將;下軍 在左,欒枝為主將,胥臣為副將;中軍先軫為元帥,□ 溱為副將。楚聯軍追蹤趕至,依托有利地形配置:右軍, 陳、蔡軍,子上指揮;左軍,申、息軍,子西指揮;中 軍,楚軍精銳,子玉指揮。次日晨,決戰(zhàn)開始。先是晉 下軍副將胥臣率一部兵力,并給駕車的馬蒙上虎皮,向戰(zhàn) 斗力最弱的陳、蔡軍發(fā)起猛攻,陳、蔡軍驚慌潰逃。此 時,晉上軍主將狐毛在車上豎起兩面指揮大旗,佯示主將 后退;晉下軍主將欒枝在陣后用車拖樹枝揚起塵土,偽 裝晉軍后隊撤退。子玉不察虛實,令全軍追擊。楚左軍 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元帥先軫即指揮中軍側擊楚軍, 晉上軍立即回軍夾擊,楚左軍大部被殲。子玉見左、右 兩軍失利,大勢已去,只得率中軍及左、右軍殘部退回 楚地,不久,被迫自殺。晉文公則于戰(zhàn)后得到周襄王策 命,一躍而為中原霸主。
  此戰(zhàn),晉軍“退避三舍”、后發(fā)制人、由弱及強各 個擊破的作戰(zhàn)指導和成功的外交配合,豐富和發(fā)展了中 國古代的軍事思想。

長勺之戰(zhàn)



發(fā)生時間: 公元前684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發(fā)生地點: 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
事件介紹
長勺之戰(zhàn),發(fā)生于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zhàn),也是我國歷史上后發(fā)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zhàn)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蕩局面下,不免發(fā)生各種矛盾,而矛盾沖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zhàn)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qū),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tǒng),在春秋諸國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于相對的劣勢。至于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東北部地區(qū)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后,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fā)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qū)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zhàn)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fā)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fā)生了一場動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幾個月后,齊臣雍廩又殺死了公孫無知,這樣,齊國的君位便空置了起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于是就發(fā)生了一場君位爭奪斗爭。結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國搶占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這場權力爭奪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謀臣管仲也被羅致到齊桓公的手下,后來成為齊桓公霸業(yè)的重要奠基者。

魯國在這場齊國內部斗爭中,是站在公子糾一邊的,并曾經公開出兵支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但結果是乾時一戰(zhàn),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魯國的所作所為,導致齊魯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齊桓公本人對此更是耿耿于懷,不肯善罷甘休,這終于釀成了長勺之戰(zhàn)的爆發(fā)。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

當時魯國執(zhí)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fā)兵應戰(zhàn)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zhàn)事。

曹劌詢問莊公依靠什么同齊國作戰(zhàn)。魯莊公說,對于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zhàn)的。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莊公奔赴戰(zhàn)場,魯莊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客觀形勢,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迎擊來犯的齊車。兩軍都擺開了決戰(zhàn)的態(tài)勢,待布陣完畢后,魯莊公準備傳令擂鼓出擊齊軍,希望能夠先發(fā)制人。曹劌見狀趕忙加以勸止,建議莊公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伺機破敵,魯莊公接受了曹劌的這一建議,暫時按兵不動。齊軍方面求勝心切,憑恃強大的兵力優(yōu)勢,主動向魯軍發(fā)起猛烈的進攻。但它接連三次的出擊都在魯軍的嚴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敗,未能達到先發(fā)制人的作戰(zhàn)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戰(zhàn)力衰落,斗志沮喪。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莊公果斷進行反擊。莊公聽從他的意見,傳令魯軍全線出擊。魯軍于是憑借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沖向敵人,沖垮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莊公見到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fā)起追擊,又被曹劌所勸阻。曹劌下車仔細察看,發(fā)現齊軍的車轍的痕跡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判明了齊軍確是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莊公于是下令追擊齊軍,進一步重創(chuàng)齊軍,將其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至此取得了長勺之戰(zhàn)的最終勝利。

戰(zhàn)爭結束后,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沖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沖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沖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fā)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閑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后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zhàn)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zhàn)前決策、戰(zhàn)場指揮和戰(zhàn)后分析的諸多言行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tǒng)治者在戰(zhàn)前進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zhàn)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zhàn)指揮意見,遵循后發(fā)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御、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zhàn)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贏得戰(zhàn)役的重大勝利??梢?,長勺之戰(zhàn)的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zhàn)的基本規(guī)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長勺之戰(zhàn)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zhàn)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鄢陵之戰(zhàn)


中國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晉軍大敗楚軍于 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的一次作戰(zhàn)。
  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長期爭霸的晉、楚兩 國,在宋大夫華元調停下弭兵議和,但雙方都無誠意。十 年,楚國首先進攻中原要沖之地的鄭、衛(wèi),迫鄭屈服。次 年,晉厲公以鄭國叛晉附楚為由,率軍伐鄭,以欒書為 中軍帥。楚共王為援救鄭國,親統(tǒng)楚軍及鄭軍、夷兵,以 司馬子反為中軍帥,與晉戰(zhàn)于鄭地鄢陵。楚軍于古代用 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掩護, 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陣,企圖在援晉的齊、魯、宋、衛(wèi) 軍到達前速決取勝。晉軍因營前有泥沼,加之楚軍逼近, 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于不利地位。但楚軍將帥不和,部 伍混雜,彼此觀望,紀律松弛。晉厲公排除固守待援的 主張,決心趨利避害,與楚軍決戰(zhàn)。隨即在營壘中填井 平灶,擴大列陣的空間,調動上、中、下軍及新軍,布 列陣勢。楚共王登上巢車(□望車),觀察晉軍情況,但 未能判明晉軍意圖。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賁皇陪伴下,觀 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于中軍的情況,采納苗賁 皇建議,改變原有陣勢,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 強兩翼,擬首先擊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后圍殲其 中軍。部署既定,晉軍繞營前泥沼兩側而進。楚共王見 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晉厲公,遭晉軍 抗擊。楚共王傷目,中軍后退,未及支援兩翼。晉軍乘 勢猛攻楚左、右軍,從清晨戰(zhàn)至傍晚。楚軍傷亡慘重,公 子□被俘,只得收兵。繼又連夜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準 備雞鳴再戰(zhàn)。但因主帥子反醉酒無法指揮,楚共王自料 難于取勝,率軍宵遁,子反失職自殺。
鄢陵之戰(zhàn)
  楚軍的失敗,使晉國得以重整霸業(yè)。此戰(zhàn),晉軍根 據楚軍陣勢和地形特點,當機立斷,改變部署,加強兩 翼,擊敗楚軍,是中國古代靈活用兵的著名戰(zhàn)例。


泓水之戰(zhàn)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發(fā)生的泓水之戰(zhàn),是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一次作戰(zhàn),也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規(guī)而導致失敗的典型戰(zhàn)例之一。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后,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領導人,成為一片散沙。齊國因內亂而中衰,晉、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暫時無力過問中原。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素為中原列國目為“蠻夷之邦”的楚國的北進勢頭,引起中原諸小國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領導諸侯平定齊亂的余威,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并進而伺機恢復殷商的故業(yè)。可是在當時,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但這時對付宋襄公卻是游刃有余,所以它處心積慮要教訓宋襄公,結果終于導致了泓水之戰(zhàn)的爆發(fā)。

  且說宋襄公專心致志爭當盟主,雖然雄心勃勃,但畢竟國力有限,因此只能單純模仿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政治號召,召集諸侯舉行盟會,藉以抬高自己的聲望??墒撬倪@套把戲,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更受到楚國君臣的算計。在盂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上,宋襄公拒絕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漢,輕車簡從前往,結果為“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手下的軍隊活捉了起來。

  楚軍押著他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使其圍攻宋都數月而未能得逞。后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義,更憤慨其他諸侯國見風使舵,背宋親楚。他自知軍力非楚國之匹,暫時不敢主動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決定興師討伐它,以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挽回自己曾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認為攻打鄭國會引起楚國出兵干涉,勸阻宋襄公不要伐鄭??墒撬蜗骞珔s振振有詞為這一行動進行辯護:“如果上天不嫌棄我,殷商故業(yè)是可以得到復興的?!?

  執(zhí)意伐鄭。鄭文公聞訊宋師大舉來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鄭。宋襄公得到這個消息,才知道事態(tài)十分嚴重,不得已被迫急忙從鄭國撤軍。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

  這時楚軍猶在陳國境內向宋國挺進途中。宋襄公為阻擊楚軍于邊境地區(qū),屯軍泓水(渦河的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等待楚軍的到來。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于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占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zhàn)機,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

  但是卻為宋襄公所斷然拒絕,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后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fā)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墒牵@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里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后,宋軍受到重創(chuàng),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禁衛(wèi)軍(門官)悉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泓水之戰(zhàn)就這樣以楚勝宋敗降下帷幕。

  泓水之戰(zhàn)后,宋國的眾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實在糊涂??墒撬蜗骞救瞬⒉环猓谀抢镎裾裼性~為自己的錯誤指揮進行辯解。說什么“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fā)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梢娖鋱?zhí)迷不悟到了極點,因而遭到公子目夷等人的嚴厲批評。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腿傷過重,帶著滿腦子“仁義禮信”的陳舊用兵教條死去了,他的爭當霸主的夙愿,也有如曇花一現似的,就此煙消云散了。

  泓水之戰(zhàn)規(guī)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發(fā)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zhàn)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zhàn)方式上“重偏戰(zhàn)而賤詐戰(zhàn)”,“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zhàn),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zhàn)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于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zhàn)法的不斷發(fā)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zhàn)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于古為義,于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泓水之戰(zhàn)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zhàn)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柏舉之戰(zhàn)



《史記·卷六十五》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里所說的“西破強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發(fā)的著名的吳楚柏舉之戰(zhàn)。吳國是春秋晚期勃興于南方地區(qū)的一個國家,它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南方地區(qū)的強國楚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以至長期付諸武力,兵戎相見。從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來之戰(zhàn)”起,兩國之間在短短的60余年時間里,曾先后發(fā)生過十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其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偟内厔菔?,吳國逐漸由弱變強,開始占據戰(zhàn)略上的主動地位。它終于導致了吳楚兩國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柏舉之戰(zhàn)”。吳王闔閭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改良吏治,整軍經武:“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并大膽起用伍子胥、孫武、伯嚭等外來杰出軍政人才,積極從事爭霸大業(yè)。這時,西方的強楚,就成了吳國勝利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換句話說,也就是只有在過去積小勝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國,闔閭才能實現自己成為中原霸主的夢想。吳楚戰(zhàn)略決戰(zhàn)箭在弦上,勢在必行?!凹俗杂刑熘?,楚國當時的現狀,為闔閭夢想得以實現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進入春秋以來,楚同晉國長期征戰(zhàn),爭霸中原,搞得民疲財竭,國力中衰。同時楚國內部政治黑暗,軍事無能,民眾怨憤,君臣離心,也給敵國創(chuàng)造了可乘之機。所以說,當時的楚國雖然貌似龐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實早已是外強中干,是經不得風雨飄搖的,吳楚柏舉之戰(zhàn)前夕,楚國實際上已經處于戰(zhàn)略上的被動地位了。當然,從整體實力上來說,楚對吳還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所以當公元前512年闔閭第一次提出大舉攻楚的戰(zhàn)略計劃時,睿智的孫武即以“民勞,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勸阻。不過吳國君臣并未消極地守株待兔,他們的厲害,就在于他們從不消極等待敵方出現破綻,而是積極運用謀略,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完成敵我優(yōu)劣對比的轉換。為此,它首先伐滅楚國的羽翼——徐和鐘吾這兩個小國,為進而伐楚掃清道路。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高明戰(zhàn)略方針。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麻痹敵手。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余,吳軍先后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軍疲于奔命,斗志沮喪。同時,吳軍這種稍嘗輒止、不作決戰(zhàn)的做法,也給楚軍造成錯覺,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而忽視了吳軍這些“佯動”背后所包藏的“禍心”,放松了應有的警惕,到頭來栽了大跟斗。公元前506年,給楚國致命一擊的時機終于來到了。這年秋天,楚國大軍圍攻蔡國,蔡在危急中向吳國求救。另外,唐國國君也因憤恨于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與吳國通好,要求助吳抗楚。唐、蔡兩國雖是蕞爾小國,但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戰(zhàn)略地位相當重要。吳國通過和它們結盟,遂可以實施其避開楚國正面,進行戰(zhàn)略迂回、大舉突襲,直搗腹心的作戰(zhàn)計劃。同年冬天,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謀臣武將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楚軍連年作戰(zhàn)極度疲憊,東北部防御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戰(zhàn)略奇襲,吳軍溯淮水浩蕩西進。進抵淮汭(今安徽鳳臺附近,一說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陸,以3500精銳士卒為前鋒,在蔡、唐軍配合導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在今河南信陽南),挺進到漢水東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戰(zhàn)略效果。這堪稱實踐孫武“以迂為直”原則的杰出典范。楚軍在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zhàn)。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軍趕至漢水西岸進行防御。兩軍隔著漢水互相對峙。楚軍中左司馬沈尹戍是一位頭腦冷靜的優(yōu)秀軍事指揮家。他針對吳軍作戰(zhàn)的特點,向統(tǒng)帥囊瓦提出如下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阻擊吳軍的進攻,正面牽制吳軍。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境),征集那里的楚軍,迂回到吳軍的側后,毀壞吳軍舟楫,阻塞三關,切斷吳軍的歸路。爾后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后夾擊,一舉消滅吳軍。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卻又聽從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撥慫恿,出于貪立戰(zhàn)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戰(zhàn)計劃,采取冒進速戰(zhàn)的方針,不待沈尹戍軍完成迂回包抄行動,即擅自單獨渡過漢水向吳軍進攻。吳軍見楚軍主動出擊,大喜過望,遂采取后退疲敵、尋機決戰(zhàn)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計,尾隨吳軍而來,自小別(在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湖北境大別山脈)間,連續(xù)與吳軍交戰(zhàn),但結果總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氣低落、軍隊疲憊。吳軍見楚軍已陷入完全被動的困境,于是當機立斷,決定同楚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十一月十九日,吳軍在柏舉(今湖北漢川縣北,一說湖北麻城)列陣迎戰(zhàn)楚軍。闔閭弟夫概認為囊瓦素來不得人心,楚軍無死戰(zhàn)之志。因此主張吳軍立即主動發(fā)起攻擊。指出,只要吳軍一進攻,楚軍就必然潰逃,屆時再以主力投入戰(zhàn)斗,必能大獲全勝。但闔閭出于謹慎而否決了夫概的意見。夫概不愿放棄這一勝敵的良機,便率領自己的五千部屬奮勇進攻囊瓦的軍隊。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以主力投入交戰(zhàn),擴張戰(zhàn)果,大勝楚軍。囊瓦失魂落魄,棄軍逃奔鄭國,史皇戰(zhàn)死沙場。楚軍主力在柏舉決戰(zhàn)遭重創(chuàng)后狼狽向西潰逃。吳軍及時實施戰(zhàn)略追擊,尾隨不舍。終于在柏舉西南的清發(fā)水(今湖北安陸西的涢水)追及楚軍。吳軍“因敵制勝”,用“半濟擊”的戰(zhàn)法,再度給渡河逃命中的楚軍以沉重的打擊。吳軍繼續(xù)追擊,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鍋造飯的楚囊瓦軍殘部,大破之。并與由息(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救的楚軍沈尹戍部遭遇。經過反復激烈的拼殺,楚軍又被戰(zhàn)敗,主將沈尹戍傷重身亡。至此,楚軍全線崩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吳軍面前。吳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五戰(zhàn)五勝,于十一月二十九,一舉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慘慘,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往隨國(今湖北隨州)。柏舉之戰(zhàn)遂以吳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終結。至于吳軍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縱暴郢都,內訌迭起,在秦楚聯軍的反擊下,軍事、政治均陷于被動,最后被迫退回吳國,那已是后事了。用孫武自己的話來說,這便是“夫戰(zhàn)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柏舉之戰(zhàn)是春秋晚期一次規(guī)模宏大、戰(zhàn)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zhàn)。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后退疲敵、尋機決戰(zhàn)、深遠追擊的戰(zhàn)法,一舉戰(zhàn)勝多年的敵手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十分沉重的打擊,從而有力地改變了春秋晚期的整個戰(zhàn)略格局,為吳國的進一步崛起,進而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笠澤之戰(zhàn)



中國春秋末期,吳、越爭霸戰(zhàn)爭中,越軍在笠澤(今 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擊敗吳軍的 一次作戰(zhàn)。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越被吳戰(zhàn)敗。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吸取教訓,積聚力量,伺機滅吳。吳 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向外用兵,對越 國不加戒備。勾踐采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于三十八 年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南)會盟,襲擊吳都姑蘇 (今蘇州)。四十二年,又乘吳國兵疲民困、連年天災、 軍隊分散的有利時機,再次攻吳。三月,勾踐率軍進抵 笠澤江南岸。夫差倉促率姑蘇守軍至江北迎戰(zhàn),夾江對 陣。勾踐從左、右兩軍各派一部兵力,黃昏時分別進至 上、下游五里處,夜半渡于江中,鳴鼓吶喊,佯為進攻。 夫差誤認越軍兩路渡江夾擊吳軍,急忙分兵兩路迎戰(zhàn),僅 留中軍接應。勾踐乘機率三軍主力,以6000銳卒為先鋒, 偃旗息鼓,秘密渡江,向吳中軍發(fā)起突然攻擊,吳中軍 大亂敗退。兩路吳軍不及回救,隨之潰逃。越軍乘勝猛 追,再戰(zhàn)于沒(今蘇州南),三戰(zhàn)于郊(今蘇州郊區(qū)), 接連大敗吳軍,迫夫差退守姑蘇,為最終滅吳奠定了基 礎。此戰(zhàn),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 偷渡,實施中央突破,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次著名渡 江奇襲戰(zhàn)


桂陵之戰(zhàn)


發(fā)生時間: 公元前353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發(fā)生地點: 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一說今山東菏澤北)
事件介紹
周顯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一說今山東菏澤北)大敗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作戰(zhàn)。

戰(zhàn)國初年,魏國由于實行變法而首先強盛起來,并一度形成稱霸中原的局面。魏惠王(即子罃)即位后,連年四面征戰(zhàn),對外擴張,遂感國力不濟。于是改變策略,積極聯絡齊、韓、秦三國,專意對趙。此時,齊國也因推行改革迅速強大,為了爭雄中原,亦極力拉攏韓、趙以抗魏。十五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進攻衛(wèi)國,迫衛(wèi)從趙。而衛(wèi)原是魏國的從屬,魏不容許趙國染指,便派將軍龐涓率軍8萬圍攻趙都邯鄲(今河北境)。次年,趙求救于齊。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前往救援。其時,魏、趙相持已一年有余,魏實力大損,邯鄲也危在旦夕。田忌欲率兵直赴邯鄲,進攻魏軍主力。孫臏認為,魏攻趙、精銳在外,國內兵力空虛,如果南攻其軍事重鎮(zhèn)襄陵(今河南睢陽),魏軍必然回兵自救。這樣既可解趙之圍,又使魏軍疲于奔命,便于被我截擊。田忌采納了這一計謀,率軍南下,會同宋、衛(wèi)兩國軍隊圍攻魏之襄陵。孫臏先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邑大夫率兵強攻襄陵,結果兵敗。龐涓誤認為齊軍不堪一擊,遂不以為慮,繼續(xù)加緊圍攻邯鄲。于是,孫臏又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以怒其氣”,并“示之寡”(《孫臏兵法·擒龐涓篇》)。龐涓震怒而輕敵,攻克邯鄲后,急忙撤離邯鄲,放棄輜重,兼程回師。田忌、孫臏料定魏軍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布陣設伏。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卒作戰(zhàn),傷亡過半,丟棄車輛、軍資無數,招致慘重失敗。魏國延續(xù)一年多的滅趙之戰(zhàn)亦功虧一簣。

馬陵之戰(zhàn)


發(fā)生時間: 公元前342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發(fā)生地點: 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
事件介紹
馬陵之戰(zhàn)


戰(zhàn)國時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zhàn)。

  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發(fā)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鑒于戰(zhàn)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zhàn)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E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